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考试动态(不用) > 考试公告 >
报考人数屡创新高 30年“选调”路折射就业之变
2010-04-12 09:18  未知 点击: 载入中...

  4月11日下午,历时两天的我省2010年选调生面试结束。自1980年山东开始选调生工作,三十年内,山东打造出了一支庞大的选调生队伍,据统计,截至2009年7月,省委组织部选调了24批共1.1万人,选调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选调生考试日益严格、正规。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选调生之路越走越宽,印证了三十年来就业形势的流变。为考选调生他准备了四年

  王轩逸(化名),22岁,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报考了济宁市鱼台县。刚参加完10日上午的面试,走出考场时他一脸阳光。作为当天上午考场内面试成绩最高分的取得者,他胜券在握。

  他坦言,为了这一天准备了四年。为了锻炼自己,一进大学,他就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工作,并进入学生会。“就是为参加选调生考试做准备。”他说他喜欢基层工作,可能跟自己在农村长大有关,对农村和农民很有感情。

  对于“从政”这个话题,王轩逸并不忌讳。小时候他崇拜过自己家乡一个选调生,现在这个选调生已经成了济南市某区的区委书记。“他的成长经历一直鼓舞着我,我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

  王轩逸曾经考虑过国考和公考,但有些受专业限制不能报考。另外,越来越多的公考职位后面注着:需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从政就得从基层做起,选调生正是这条路。”

  同样有着从政理想的研究生徐蕾(化名)对未来颇有自信。尽管当她报名时,有朋友劝她放弃,因为下基层是很苦很累的事情,但她坚信事在人为。“选调生的发展机会很多,比如市直机关考试或者省直机关考试,只要在基层踏实积累经验,相信路途很广。”

  由基层而上,是不少选调生为自己的发展规划的路线。可一旦事与愿违怎么办?对此接受采访的考生均表示,目前不会考虑这么多,他们都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能否扎根基层成一大考验

  7年前,聊城大学毕业的王晓明(化名)报考了滨州市选调生,考上后被分到博兴县委宣传部,半年后又下派到乡镇工作。如今已经在滨州市政府工作的他,感叹在基层工作的确是难得的人生历练。乡镇的生活和办公条件较差,即便是镇党委书记的办公室也很简陋,每天跟老百姓接触,工作非常繁琐。“那时真正明白了基层工作的艰辛。”

  向下扎根基层并不容易。跟王晓明同一批的选调生李强(化名)工作一年后选择了留下。他去的是另一个县较为偏远的乡镇,目前是镇党委副书记。工作环境的确艰苦,但他在带领当地农民种蔬菜大棚致富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基层工作并没那么可怕,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舞台,我的就在这里。”在电话里,他的声音平和而坚定。

  但和李强一样选择留下的选调生所占比例并不大。比如跟王晓明一批分到博兴县的九个选调生,现在只剩下两个。“五个上调,两个考研走了,两个在当地结婚安家了。”

  据相关数据,近年来有一定数量的选调生选择了辞职。他们离开基层的原因更多是来自现实的压力。采访中,很多选调生都提到基层条件差和待遇偏低的问题。

  “不能强迫每个选调生都走同样的路子。”王晓明说,毕竟人各有志,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

  “不管在哪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刚参加完面试的山师大考生袁丽(化名)说。全国选调生年增一万人

  政府参与调节,选调生的出路越来越广,在就业困境下,其诱惑力对于毕业生来讲自然越来越大。

  有数据为证,1986年全国共有1.27万名选调生,到2002年底,这个数字增长到近4万名。近两年,全国选调生总数量以每年1万名的速度在增长。

  选调生火爆的背后,透射出的是就业选择和组织人事之变。

  2003年报考选调生时,王晓明有着明显的优越感,“尤其是研究生,直接分到市直机关,颇受重用。”

  2002年,山东省选调了两名留学归国人员,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而现在博士生都来跟本科生抢饭碗。即便是研究生,也需要听从分配下基层工作。

  组织人事上也随形势变化悄悄改变。首先是选调类型增多。2001年,山东省首次有了法院、检察院、公安选调生,当年选调了299名。2003年,山东共青团系统参与进来,成为继公、检、法系统之后全省第四个独立招考选调生的系统。

  同时,拓宽出路、加大培养力度,使一大批优秀选调生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些人年纪轻、学历高,工作能力强,对优化干部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一方面基层求贤若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一职难求。”一位多年从事组织工作的人士称,规模日渐庞大、制度日趋严格的选调生正搭建了这样的桥梁。

  考场侧记:考官“不确定”考生更放心

  4月11日,我省今年的选调生面试进入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刚刚结束了上午面试的小纪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男友的陪同下,在考点门口等着最后的结果,因为每场面试结束后,考点都会把每位考生的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张榜公布,能否进入下一轮的考查范围一看便知。

  今年24岁的小纪是西南大学的硕士,家在泰安的她报了离家不远的济南市长清区。参加完面试的她对考试显得挺满意,“我抽了24号,是我们考场的最后一个。”小纪说,抽到最后一个号时她挺担心,“往往到最后考官们就累了,面试成绩容易受影响。”可小纪竟得了88.7分的高分,这让她感受到了考官们的认真。

  “我们进场要先交手机,然后抽签分组,分组后再由每个小组派代表抽签决定考场。”小纪说,考官和工作人员也是每次考试前抽签确定考场,考官的手机更是在面试开始的前一天已经上交。正是这种进入考场的“不确定性”让她觉得更放心。

  据了解,今年我省选调生面试工作实行“三回避”、“三抽签”,即考官不在本市(系统)面试,全部跨市(系统)交流;各市(系统)考官与报考本市(系统)的考生不安排在同一考点,全部交叉进行;考生不在报考市(系统)所设的考点应试,全部异地进行。每场面试前,考官、考生和考点工作人员抽签确定考场。通过“三回避”、“三抽签”保证面试工作的严密性。

  从苏州大学赶回来参加选调生考试的小蒋说,面试中的“不确定性”让担心没有“背景”的考生放心了,而面试中的“确定”则让大家省去了许多焦虑和等待,“无论结果怎么样,当天就能知道,不会耽误今后的打算。”

  4月11日下午,历时两天的我省2010年选调生面试结束。自1980年山东开始选调生工作,三十年内,山东打造出了一支庞大的选调生队伍,据统计,截至2009年7月,省委组织部选调了24批共1.1万人,选调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选调生考试日益严格、正规。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选调生之路越走越宽,印证了三十年来就业形势的流变。为考选调生他准备了四年

  王轩逸(化名),22岁,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报考了济宁市鱼台县。刚参加完10日上午的面试,走出考场时他一脸阳光。作为当天上午考场内面试成绩最高分的取得者,他胜券在握。

  他坦言,为了这一天准备了四年。为了锻炼自己,一进大学,他就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工作,并进入学生会。“就是为参加选调生考试做准备。”他说他喜欢基层工作,可能跟自己在农村长大有关,对农村和农民很有感情。

  对于“从政”这个话题,王轩逸并不忌讳。小时候他崇拜过自己家乡一个选调生,现在这个选调生已经成了济南市某区的区委书记。“他的成长经历一直鼓舞着我,我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

  王轩逸曾经考虑过国考和公考,但有些受专业限制不能报考。另外,越来越多的公考职位后面注着:需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从政就得从基层做起,选调生正是这条路。”

  同样有着从政理想的研究生徐蕾(化名)对未来颇有自信。尽管当她报名时,有朋友劝她放弃,因为下基层是很苦很累的事情,但她坚信事在人为。“选调生的发展机会很多,比如市直机关考试或者省直机关考试,只要在基层踏实积累经验,相信路途很广。”

  由基层而上,是不少选调生为自己的发展规划的路线。可一旦事与愿违怎么办?对此接受采访的考生均表示,目前不会考虑这么多,他们都相信——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能否扎根基层成一大考验

  7年前,聊城大学毕业的王晓明(化名)报考了滨州市选调生,考上后被分到博兴县委宣传部,半年后又下派到乡镇工作。如今已经在滨州市政府工作的他,感叹在基层工作的确是难得的人生历练。乡镇的生活和办公条件较差,即便是镇党委书记的办公室也很简陋,每天跟老百姓接触,工作非常繁琐。“那时真正明白了基层工作的艰辛。”

  向下扎根基层并不容易。跟王晓明同一批的选调生李强(化名)工作一年后选择了留下。他去的是另一个县较为偏远的乡镇,目前是镇党委副书记。工作环境的确艰苦,但他在带领当地农民种蔬菜大棚致富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基层工作并没那么可怕,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舞台,我的就在这里。”在电话里,他的声音平和而坚定。

  但和李强一样选择留下的选调生所占比例并不大。比如跟王晓明一批分到博兴县的九个选调生,现在只剩下两个。“五个上调,两个考研走了,两个在当地结婚安家了。”

  据相关数据,近年来有一定数量的选调生选择了辞职。他们离开基层的原因更多是来自现实的压力。采访中,很多选调生都提到基层条件差和待遇偏低的问题。

  “不能强迫每个选调生都走同样的路子。”王晓明说,毕竟人各有志,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

  “不管在哪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刚参加完面试的山师大考生袁丽(化名)说。全国选调生年增一万人

  政府参与调节,选调生的出路越来越广,在就业困境下,其诱惑力对于毕业生来讲自然越来越大。

  有数据为证,1986年全国共有1.27万名选调生,到2002年底,这个数字增长到近4万名。近两年,全国选调生总数量以每年1万名的速度在增长。

  选调生火爆的背后,透射出的是就业选择和组织人事之变。

  2003年报考选调生时,王晓明有着明显的优越感,“尤其是研究生,直接分到市直机关,颇受重用。”

  2002年,山东省选调了两名留学归国人员,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而现在博士生都来跟本科生抢饭碗。即便是研究生,也需要听从分配下基层工作。

  组织人事上也随形势变化悄悄改变。首先是选调类型增多。2001年,山东省首次有了法院、检察院、公安选调生,当年选调了299名。2003年,山东共青团系统参与进来,成为继公、检、法系统之后全省第四个独立招考选调生的系统。

  同时,拓宽出路、加大培养力度,使一大批优秀选调生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些人年纪轻、学历高,工作能力强,对优化干部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一方面基层求贤若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一职难求。”一位多年从事组织工作的人士称,规模日渐庞大、制度日趋严格的选调生正搭建了这样的桥梁。

  考场侧记:考官“不确定”考生更放心

  4月11日,我省今年的选调生面试进入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刚刚结束了上午面试的小纪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男友的陪同下,在考点门口等着最后的结果,因为每场面试结束后,考点都会把每位考生的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张榜公布,能否进入下一轮的考查范围一看便知。

  今年24岁的小纪是西南大学的硕士,家在泰安的她报了离家不远的济南市长清区。参加完面试的她对考试显得挺满意,“我抽了24号,是我们考场的最后一个。”小纪说,抽到最后一个号时她挺担心,“往往到最后考官们就累了,面试成绩容易受影响。”可小纪竟得了88.7分的高分,这让她感受到了考官们的认真。

  “我们进场要先交手机,然后抽签分组,分组后再由每个小组派代表抽签决定考场。”小纪说,考官和工作人员也是每次考试前抽签确定考场,考官的手机更是在面试开始的前一天已经上交。正是这种进入考场的“不确定性”让她觉得更放心。

  据了解,今年我省选调生面试工作实行“三回避”、“三抽签”,即考官不在本市(系统)面试,全部跨市(系统)交流;各市(系统)考官与报考本市(系统)的考生不安排在同一考点,全部交叉进行;考生不在报考市(系统)所设的考点应试,全部异地进行。每场面试前,考官、考生和考点工作人员抽签确定考场。通过“三回避”、“三抽签”保证面试工作的严密性。

  从苏州大学赶回来参加选调生考试的小蒋说,面试中的“不确定性”让担心没有“背景”的考生放心了,而面试中的“确定”则让大家省去了许多焦虑和等待,“无论结果怎么样,当天就能知道,不会耽误今后的打算。”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一周资讯排行
本月资讯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