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帮助中心 咨询电话 400-8989-766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账号密码登录将于2023年10月1日0点关闭,
关闭后将统一使用手机号+验证码的形式登录。
请尽快确保手机号可用于接收验证码
立即注册

欢迎登录华图在线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招考资讯 >申论命题热点与高分方略(精选)

申论命题热点与高分方略(精选)

2007-11-13 10:00  |  华图网校  |  责编:管理员 点击收藏

    华图公务员考试中心研究员刘为老师的《申论命题热点与高分攻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诠释申论命题选题》就要上市了,这是目前市场上第一本根据历年申论考试命题规律,紧密结合十七大精神,精选2008年申论命题热点,全面进行诠释的申论冲刺阶段专用教材。本书对于即将进入考场参加申论考试的各位考生,全面了解、掌握2008年申论考试可能考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效提高申论考试成绩,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应部分考生的要求,现摘选其中部分章节供大家参阅,以使大家了解、熟悉本书的内容和结构。限于篇幅,只摘选序言、第一章第一部分和选题五的一部分。

Ⅰ.为什么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诠释申论命题热点  

(代序)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对我国过去五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将会极大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进程。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申论考试命题也必将会受到十七大精神的深刻影响。

    一、为什么十七大精神会影响申论命题

    申论考试从诞生之日起,其特殊的考试性质就天然地要求其命题选题必须反映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当前的重点工作。十七大报告从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了一系列重要经验和启示,对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作了全面、深入地部署,其中,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二部分的内容涉及到了经济、民主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重要内容,而这些内容长期以来一直是申论命题的主要切入点。基于此,今年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申论考试命题都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十七大涉及的内容作出考查。所以,参加2008年乃至今后几年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都必须熟悉十七大报告涉及的重要内容,了解我们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把握好分析、梳理这些问题的指导方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申论考试的材料内容,才能对申论材料作出正确、恰当、到位的分析、梳理、说明或评述,才能写出一篇针对性强、政策性强、主题性强的申论文。

    二、怎样以十七大精神指导申论备考复习

    各位考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并用以指导今年的申论考试,应当把握住两大主题和十个选题,认真进行复习准备。

    两大主题:一个是科学发展观,一个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确定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各位考生必须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论述,并以这两大主题为指导来分析、把握申论命题涉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十个选题:分别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完善社会管理、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教育卫生、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位考生应当认真、系统地对这十个选题以及其蕴含的更多的申论命题切入点进行复习,完善申论备考过程,促进申论考试成绩的提高。当然,并不是说今年的申论考试必将从这些选题中命题,但这些选题不熟悉申论考试成绩则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三、本书对各位考生备考申论有什么帮助

    我们根据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和工作思路、部署,结合申论考试历年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精选了上述十个申论命题热点选题,然后根据申论材料分析的逻辑线索和申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安排,对这十个选题按照现存问题、主要原因、对策建议逐一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指出了其蕴含的政策主题和具体的申论切入点,相信对各位考生的申论备考会大有裨益。而且,当今中国很多的经济社会问题其表现的形式、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都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基本的思路和方向很多都是一致的,因此,掌握了这十个选题,无论在考试过程中碰到什么样的申论命题,都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

    除此之外,本书还有如下特点:

    1、对今年以来发生的和十个选题有关的时事进行了链接,使考生熟悉相关事实材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对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十个选题的论述进行了解析,使考生充分把握论述的背景、涵义和因由,以较好地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

     3、在每一选题特别点出了该部分申论答题的基本思路和中心主旨,以及2006年以来中央和各省公务员考试有关的考题内容,使考生更真切地判断该选题的命题切入点。

     4、注重备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每一个选题都指出了重要的申论命题切入点,并对主要考点按照现存问题、主要原因、对策建议三部分进行了诠释,通过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力图涵盖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从而极大地增加押中2008年考题的可能性;

     5、在每一个选题部分都特别为考生精选了参考范文和扩展阅读资料(主要是摘选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的讲话和中央有关文献),并在最后准备了三套精选的冲刺试题,使考生能更好地把握中央精神,更好地准备申论文写作。

     总之,本书不仅是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在最短时间内详尽把握今年申论命题热点选题的首选辅导教材,而且是参加各地方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尽快掌握申论命题热点的最佳辅导教材。

    因时间关系,本书如有不足或疏漏之处还请各位考生提出批评意见。衷心祝愿大家能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Ⅱ.历年申论命题规律总结与趋势分析

(第一部分)

    一、历年申论材料内容变化分析

    自2000年以来,申论每年的命题选题都围绕着当前的社会热点、改革难点、政策重点进行,下面就是历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命题材料:

    2000年——印刷公司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更新了设备,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影响了周边居民,并致一人患病,引发法律诉讼。引出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社会问题。

     2001年——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一个顾问委员会紧急建议:应把含苯丙醇胺(PPA)的药物例为禁药。这以后的一段时间,PPA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材料中涉及了政府、百姓、药品生产厂家、新闻媒体等有关方面对此事的反应。

     2002年——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给定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这些影响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而揭示出要正确对待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03年——材料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问题,反映了安全生产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是一个需要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2004年——材料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困扰我国一些大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问题。这是当年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2005年——材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反映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和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2006年---2003年到2005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此,新华网邀请某官员做客“新华访谈”,就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提出了政府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命题。

    2007年---材料介绍了河北省北焦村和西营村由于地处城市近郊,大量土地被侵占的情况,以及无锡、首钢等对土地进行再开发再利用的成功经验,讨论了如何对土地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的问题。

    上述问题都是当年或近两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研究申论命题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申论的命题选题经常在当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中得到反映。

    比如,新华社评出的2002年国内十大新闻之十是:空难引发安全生产大检查。一个月内连续发生“4·15”空难和“5·7”空难。安全生产大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2002年底进行的2003年国考申论就考的安全生产问题。

    再比如,新华社评出的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一是:中央下发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在政策的带动下,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耕地总量保持稳定。2004年底进行的2005年国考申论考得就是如何解决农村农民问题。

    又比如,新华社评出的2005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七是: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这一事件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辞职。而2005年进行的2006年国考考得就是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问题。

    还比如, 新华社评出的2006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二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十一五”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2006年~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放在突出位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当年进行的2007年国考考题就涉及农村土地被侵占、农民上访、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虽然这个规律不是绝对的,但这足以说明每一年申论的命题选题都是围绕着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改革难点、政策重点、社会热点进行的。因此,关注、梳理当前我们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们进行申论备考有着特殊的意义。

    总的来讲,从历年命题的情况上来看,申论阅读材料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材料紧扣时政热点,贴近百姓生活

    申论考试是模拟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缩影,所以材料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从中央国家机关的历年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材料选择的都是政策重点、改革难点、社会热点,越来越紧密结合时政形势和发展,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问题,考生都不陌生,具有很强的可谈性、可论性。这种将考点集中在社会热点上,并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了命题人的命题趋势。其目的就是为引导考生关注改革,关注国家大事,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公务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思路将继续指导今后地方及中央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

    下面我们也可以看一下2006年以来部分省市公务员考试的命题主题。

    07年6月,北京:在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法、有效进行城市管理的问题。

    07年1月,上海:公务员职业道德、公德与传统私德间的关系。

    07年1月,浙江:近些年全国包括浙江省掀起的“文化热”、化发展问题。

    06年12月,四川: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和目前农民工存在的种种问题

    06年12月,北京:如何通过价格听证,保障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平等权、决算权的实现。   

    06年06月,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06年5月,山东:通过证人作证制度、见义勇为保护制度切入
社会主义荣辱观。

    06 年5月,广西:虚假广告,不实广告,违法广告

    06年4月,吉林:通过户籍制度的历史及现状,直指户籍制度的弊端,引出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06年4月,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06年4月,上海: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实习制度。

    06年4月,安徽:高校滥收费问题。

    06年4月,重庆:高校滥排名问题。

    06年4月,新疆:地条钢(利用废铁炼制的)大批量非法生产,并被广泛使用到一些工程项目中,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06年4月,天津: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节约消耗,建立节约型社会问题。

    06年3月,江苏:国人热心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提出将传统节日与弘扬民族文化结合。

    06年3月,湖北:出国留学的,留学生在外国的遭遇

    06年1月,江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要解决该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06年1月,福建: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趋势。

    06年1月,浙江:通过资源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等,“不公平”问题非常严重,切入“公平与效率”问题。

    06年1月,黑龙江:城市垃圾处理、收费问题。

    第二,材料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

    纵观历年申论考试,时间一直没有变化,都是150分钟,但所给材料却越来越多。历年申论的考试题,2000年、2001年的给定材料是1500字左右,2002年是2000字左右,2003年至2005年升到4000字左右,而2006年则一下升至8000多字,2007年也是7000多字。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增加的阅读量,无疑增大了答题的难度,这说明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申论考试材料的内容也越来越庞杂,包含了记者采访、网上交流、新闻发布、民意调查、领导讲话、专家观点等各种形式,有事实、有评论、有对比、有叙述、有报告,综合反映各方各面对社会现象的态度、观点、打算等。这使得材料看起来更加复杂,增加了对材料阅读、分析的难度。

    第三、材料的编排形式和内容类型基本成熟

    申论考试所给定的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一型材料,二是汇编型材料。所谓单一型材料,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集中反映一个有一定影响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种资料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客观叙述,把案例涉及的情况详细加以说明,以期让考生能“以小见大”,可以称为“一条线”。比如,2000年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材料围绕一个印刷公司更新设备所带来的噪音污染,给出了一桩复杂的民事诉讼案例,共12条材料。整个材料基本上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下来。但是材料所要反映的问题并不是诉讼案本身,而是我国现代城市加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问题。2001的PPA风波、2003年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也属于这种形式。所谓汇编型材料,是指所给定的材料主要是围绕某一个或某几个热点问题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组编而成,这种形式的材料往往没有什么顺序可言,上一条和下一条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以期让考生能“杂中取精”,可以称之为“一锅粥”。申论考试就是要求应试者按照特定的要求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中找出其核心思想,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2003年以后的申论考试基本都是这种形式。

    二、历年申论命题结构变化分析(略)

    三、申论考试命题的发展趋势(略)

 

 

 

选题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的发展繁荣这几年并不是一个特别热的社会问题,但确实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问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题思想。因此,文化建设应当说既是传统的重点问题,又是当前的中心问题。从各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出题情况来看,也是申论命题的“大户”。

本题的命题切入点主要有:

大的方面主要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与和谐文化的建设两个问题,小的方面主要有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中心和主旨是考察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

本题近两年来相关的申论考试主要有:

2007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当前的“文化热”问题;

2007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职业道德、公德问题;

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证人作证难,荣辱观问题;

2006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义务献血,荣辱观问题;

200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传统节日的弘扬问题。

时事链接

*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主题定为“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部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了一系列的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专题展览和非物质遗产的展演和论坛,同时还举行表彰、奖励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文化遗产日是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时设立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从2006年8月到2008年底,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在全国展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群众反应强烈。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既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中国软实力,塑造中国公民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2007年8月8日晚8时,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在庆典活动中,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向全世界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发出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邀请函。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北京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它依托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展示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开掘与发展,这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生成力的理念。所谓“人文奥运”,就是指在筹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始终突出人文精神,通过筹办奥运会,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的有机统一。

第一节   十七大报告的重要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00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0一0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

解析: 对于本段十七大报告的论述,大家要认真熟读,特别是要关注“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三个概念的论述,这是我们在分析关于文化发展内容的考题时重要的分析角度。

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越博大精深就越受人尊重,发展就越有动力。特别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但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因此,党中央站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在十七大报告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节 命题切入:问题、原因和对策

命题切入点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略)

命题切入点二: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个大概念,申论命题更多的可能会从各个单项的和谐文化建设切入,十七大报告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也主要是侧重和谐文化建设的不同方面进行的。2007年1月浙江考的就是当前的“文化热”问题,2006年北京市的申论考试考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江苏省的申论考试考的是传统节日的弘扬问题。下面我们就从整个和谐文化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三个重要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一、和谐文化建设

(一)现存问题

1、文化建设商业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文化产品、文化性服务的商品化有其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市场的两面性也是文化的商业化弊端日益表现出来。市场化使文化迷失了自己的的价值方向,造成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混乱与偏差,部分人因片面追求金钱和商品消费,而忽视道德自律和精神追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进一步强化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部分地方政府领导思想意识存在偏差,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基层文化发展困难,办公环境差,部分文化站已经名存实亡,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3、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许多人以狂燥的态度追逐金钱、追求物质享乐,而对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对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投入少,关心少。以人为本的理念淡薄。关怀人、尊重人,以人的自我发展和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为社会进步核心的理念没有真正形成。

4、文化产品粗制滥造

不少流行音乐、畅销书籍、大众影视作品不是以自身思想、艺术水平的提高,为人们提供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经久不衰的作品为追求,而是片面追求发行数量和制造短期轰动效应,使其作品流于不痛不痒、不土不洋、晦涩难懂、词不达意、庸俗低下、无病呻吟的境地。既背弃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背离了时代精神,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也使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日益陷入苍白无力、艺术生命很快终结的境地。

(二)主要原因

1. 封建文化根深蒂固

尽管中华文明有许多可以值得国人骄傲的文化精华,但也确实有许多遗毒至深的文化糟粕至今还对我们产生较强的支配作用。

2. 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

在我们引进外资、走向世界、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西方的腐朽文化、消极的价值观一直对我们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

3. 社会导向、约束机制不强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更多的是停留在宣传层面上,缺少制度和机制保障,缺少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生长的强大引力和社会氛围。

(三)对策建议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群众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加快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

2、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要强化文化产业意识,培育文化消费,加强文化资本运营,发展企业文化,完善、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集团,应用现代科技武装、改造、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使民族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在所有制形式上,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事业和企业,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体制办文化的格局;在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逐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文化经营机制上,要以“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进入市场”为原则,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扩大文化主体自主权。

 

咨询优惠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常见问题

有协议班吗?

一课时多长时间?

手机可以观看吗?

课程可以反复学习吗?

可以下载吗?

课程包含图书吗?

错过直播有回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