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在线 > 招考资讯 >公务员丨陕西省直备考必备锦囊(一)

公务员丨陕西省直备考必备锦囊(一)

2019-03-27 11:08  |  华图在线  |  责编:许岩 点击收藏

  (二)面积下降亩产总产增加

  40年以来,陕西粮食的发展变化从数字看第一个特点就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6732万亩下降到2017年的4529万亩,大约减少了32.7%,即近三分之一,而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835.5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216万吨,增长了45.5%,即近乎增长了一半。把这两个变化用一副折线图绘制出来,则形成 “一把剪刀”。

  种粮面积在逐年缩减,而粮食总产在连年增加,这是源于40年来粮食亩产水平的稳步攀升。据陕西调查资料,1978年,陕西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仅有118.8公斤,而到2017年达到了263.7公斤,是1978年的2.2倍,即翻了一番还多。

  从1978年到2017年40年,我们每十年分为一个阶段,共分为四阶段,计算每十年的平均面积、总产和亩产见下表:

  按十年平均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对比

  图1 4个阶段平均粮食面积和总产变化图

  用十年平均数作比较,每十年粮食面积、总产量和单产的增长率分别如下:

  按十年平均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增减变化

  可见,在1998年-2007年间粮食播种面积缩减幅度最大,而1988年-1997年十年间粮食总产增长幅度最大。

  如果拿出具体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来看,则这个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图2 40年陕西小麦、玉米和稻谷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图

  (三)人均产粮有所提高

  粮食,是人民生活钢性需求的特殊商品,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物资。一个地区生产粮食的多与少,总是以养活了多少人来衡量的。

  按年末全省总人口作为基数来计算,1978年陕西2779万人,平均每人生产粮食287.9公斤,2017年全省3835万人口,人均生产粮食307.6公斤。等于说,40年,全省城乡总人口增加了1056万人,人均生产粮食提高了约20公斤,增长6.8%。正是因为有这个量的增长,加上国内粮食市场的放开,人们才有可能用通用的货币购买到想要的粮食,也正是因此,这些年“吃了没”这句国人最常用的问候语逐渐地从人际交往中淡出。

  单从人均生产粮食一个数字看,20公斤的增加量似乎不算很多。但40年来,陕西人们把减少了的粮食种植面积修了公路,方便了人们的通行,建了楼房,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改种了经济作物,特别是蔬菜,瓜果,栽种苹果,猕猴桃等果树,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降低了人民生活对粮食直接消费的需求。

  1978年,陕西全省蔬菜面积118.0万亩,2017年种植了790.6万亩,是1978年的6.7倍。尤其是果园面积,2016年全省果园面积1895.7万亩,是1978年147.9万亩的12.8倍,相应地,2016年水果产量是1978年的51.3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苹果,2016年产量1100.8万吨,等于为全国近14亿人口每人提供7.9公斤的苹果。这也是陕西人民为全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1978年和2016年陕西粮食、蔬菜和茶果面积产量比较

  注:蔬菜产量因为没有1978年数字,故用有数字的最早年份1985年的数字。为前后表述一致,粮食面积和产量此处2016年使用2017年数。

  (四)粮食结构“细”减“粗”增

  陕西粮食作物品种较多。按传统习惯划分,小麦和水稻属于“细粮”,其它则一概属于“粗粮”。

  “细粮”中的水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汉中和安康,这些年来其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比重一直稳定在4%左右,没有大的变化。

  小麦种植区域在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大部基本都在种植。即就是榆林地区北部因为气候寒冷也种植春小麦以解决当地人民口粮之需。改革开放后,首先是春小麦因为口感不好而退出陕西,然后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除了延安南部的个别县(黄陵,洛川)外,陕北大部不再种植小麦。加之这些年小麦的单产水平提高较慢,而市场价格与玉米基本相当(一度还曾低于玉米),受比较效益的影响,人们逐年减少了小麦的种植面积,而相应地扩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

  玉米是陕西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更是“粗粮”中的老大。在陕西辖区内,任何地方都适宜其种植。区别只是在陕北和关中北部地区只能种植春玉米,而关中其它地区既可以种植春玉米,也可以种植夏玉米。

  改革开放之前,陕西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一直在30%和17%左右,改革开放初期几年小麦面积所占比重是逐年攀升的,由百分之三十多上升到40%左右,后来这个比例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本世纪以来近二十多年,这个比重则连年下降,直至如今的31%。相反,玉米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是上升趋势,从当初的24%提高到如今的近40%。玉米播种面积的绝对数也一直呈上升的趋势。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动力,并不是人民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解决畜牧业饲料用粮和工业生产用粮。

  图3 40年陕西小麦和玉米面积占粮食面积比重变化图

  (五)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现代农业的发展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相比较而言,农民比我们各级政府的官员更崇尚科学。

  改革开放40年来,粮食生产成绩斐然,优良品种的推广、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以及机械化作业功不可没。用大家都认可的观点说,改革开放40年来粮食产量的提高,靠的就是化肥和良种的推广使用。

  目前我省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优良品种普及率都比较高,有的地方普及率达到80%,甚至90%以上。尤其是杂交玉米种子的使用,迫使农民脱离了以粮代种的传统习惯。

  据陕西调查总队主要农产品中间消耗调查,2017年小麦作物平均每亩施用化肥折纯数量为36.6公斤,玉米为36.3公斤。

  据统计资料,1978年我省全省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为109.2万吨,2016年施用量折纯量为233.0万吨。如果我们简单地统一按60%的折纯率来测算,那么,2016年的化肥施用量是1978年的3.6倍。2016年全省农作物总面积6415.3万亩,是1978年7882.0万亩的0.81倍,据此简单推算,2016年平均每亩的化肥施用量是1978年的4.37倍。

  有关农业机械化的几个指标

  (六)陕西粮食生产建议关注的两个问题

  1.水利建设

  陕西气候的最大特点是十年九旱。陕西粮食生产的软肋就是怕旱。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曾经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集中力量举地方财力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可惜,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兴修过大的水利工程。就是过去建好的工程,也由于土地分包和基层管理不善等原因或者年久失修不能正常使用,或者遭到人为破坏而成了摆设。今日,我们陕西多少个村子还在为水而发愁。

  兴修水利设施,是人工抵御自然旱灾的有效手段,是陕西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直接抓手。可以肯定地说,陕西不怕天旱之日,便是陕西能够确保农业大丰收而无忧之时。

  2.科技转化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粮食生产在全国大环境下同步发展,但是,陕西占全国的份额却有所下降。

  1978年,陕西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是3.7%,2017年所占比重是2.7%,下降了1个百分点;1978年,陕西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份额是2.6%,2017年占1.9%,下降了0.7个百分点。相应的,1978年,陕西粮食平均亩产为全国水平的0.7倍,而2017年是全国水平的0.72倍。从这点看,陕西粮食生产水平与全国基本同步发展,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份额均有所减少。

  所以,陕西终究没能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自然也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财政补贴。这与陕西在全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相称,也与在陕西辖区内建立了杨凌这样一个全国唯一的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优越条件很不相称。

  如何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政府作为媒介把专家教授与农民联系起来。这需要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首先得崇尚科学,并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和管理粮食生产。

  三、陕西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分析

  开放四十年,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陕西人民一同谱写了改革开放的华丽篇章!1978至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0元大幅攀升到30810元,增长了98.4倍;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68元增至20388元,增长了75.1倍。在共享改革成果、收入大幅上涨的同时,收入构成不断优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省城镇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分享改革成果 收入屡创新高

  四十年来,陕西经济快速发展,改革成果与民同享,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收入水平屡上新台阶,先后实现千元、万元大跨越,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2.5%(见图1)。

  图1 1978-2017年陕西生产总值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对比

  1978年起,历经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一千元,1988年达到1040元,年均增加73元;1989起历时19年跨越一万元关口,2007年达到10578元,年均提高502元;2008年后,连续两个5年,分别跨越两万、三万元收入大关,到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10元(见图2)。砥砺奋进四十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25.8元大幅提升到2567.5元。

  图2 1978-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收入绝对量

  (二)阶段特征各异 增势始终未改

  四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陕西城镇居民收入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发展历史,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增长速度虽有波动,但持续增长趋势始终没有动摇(见图3)。

  图3 1978-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收入各阶段增速情况

  增长起步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改革开放时代。1978年到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摸着石头过河”,整个社会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一时期改革重点。住户调查数据显示,1984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刚刚达到552元,比1978年增长了78.1%,6年内年均增幅10.1%。

  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到1993年,我国各领域的改革相继推开,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在继续深入搞好农村改革的同时,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发挥着主导作用。”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进一步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住户调查数据显示,1993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2元,是1978年的6.8倍,9年间年均增幅高达16.0%。其间除1991年增幅略低于10%之外,其余年份均超过10%,最高达24.8%,我省城镇居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波动提升阶段。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从1994年到2012年,我国开始推进财政、金融、医疗、住房等多方面改革,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住户调查数据显示,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956元,并于2007、2012年连跨一万、两万元收入大关。2012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69元,是1978年的65.4倍,19年间年均增幅12.7%。增速最高的1994年达到27.7%,最低的1997年为5.0%,增速相差22.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稳步增长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2013年到2017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也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创历史新高30810元,达到改革开放初期近百倍水平,5年间年均增长8.7%,增速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2013年增幅最高到10.2%,最低2016年为7.6%,高低相差仅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提升逐渐步入持续平稳的良性轨道。

  (三)收入格局发生变化 收入来源更加多元

  四十年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高度集中、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陕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四大项收入构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下海”和90年代的“下岗”潮流,城镇居民对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的依赖性逐步降低,不再只甘心“守财”,而是积极创业“生财”、投资“理财”,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由1998年的1.5%和5.1%提高至6.6%和7.0%,占比提高了5.1和1.9个百分点;随着城镇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口不断增加,转移净收入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则降低了9.4个百分点(见图4)。

  图4 1998和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收入构成表

  1.各项收入快速增长,经营性收入增速领先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106元,比1998年增长5.3倍,年均增长10.2%;人均经营净收入2029元,比1998年增长了30多倍,年均增长19.9%,增幅居四大项收入之首位;人均财产净收入2156元,比1998年增长9.1倍,年均增长12.9%;人均转移净收入8520元,比1998年增长了7.0倍,年均增长11.6%。

  2.城镇居民收入引领增收潮流

  与1978年相比,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至30810元,增长了98.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5%。陕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34元增长至2017年的10265元,增长了75.6倍,年均增速为1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农村0.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陕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3:1。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1982年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降到最小(2.07:1)。随着央企国企改革和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居民收入快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03年达到四十年来最高(3.87:1)。近年来,我省农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17年已降至20年最低(3.00:1),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收入分配状况不断改善。

11
{literal} {/lit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