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时政热点 > 面试热点汇 >
公务员|教育的“智”与“温”
2019-11-08 18:04  华图在线 点击: 载入中...

  一、热点概况

  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中心小学引进的一款头环引发争议。据介绍,此款名为“赋思头环”的产品佩戴在头上后,能监测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情况。有质疑声称该项技术涉嫌侵犯学生隐私。10月31日,涉事公司回应,产品为专注力训练系统,而不是用于监控的系统,不需要长期佩戴。同日下午,金东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心理暗示作用,学生使用该头环时注意力的确有所提升,目前由于舆论热议,该设备已暂时停用。

  二、各方观点

  南方日报:学校与家长联手监视每个学生有没有“开小差”,等同于把每个学生捆绑在同一条流水线上,不允许瑕疵的出现。这样“赤裸裸”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或者被彻底消磨掉了个性,对于学什么都无所谓。前者可怕,后者可悲。

  澎湃新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医生,医学伦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伤害”。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像脑机接口头环这种真真假假的东西还会有很多。我想,教育工作者不妨遵守古老而睿智的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新京报:长此以往,学生提高自己专注度是靠机器,而不是靠老师的引导,这样会弱化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数据如果使用不当,会侵犯学生隐私。对于这样的创新手段,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提高警惕,加快为“AI+教育”设计应有的操作底线。

  三、深度分析

  (一)事件背景

  “想象你的眉心有一点柔和的光芒绽放……”当孝顺镇中心小学部分五年级学生戴上头环后,会听见这样的提示音。类似的场景,还出现在上海世外小学、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首都师范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学校。在国内电商平台,这款头环售价在3000元上下。据产品宣传的内容,这款头环是一个专注力量化仪器。脑强科技创始人称,头环能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真实的反馈,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让老师更积极地备课,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类似于赋思头环这种人工智能产品近年来逐渐走入学校,智慧课堂、“刷脸”认证、作业测评系统自动批改已成为老师上课的工具,但也引来众多家长、网友的质疑,人工智能是否能够代替人民教师的部分职能,教师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也成为网上讨论的热点。

  (二)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民教师

  1.人工智能只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一个工具

  人不是一台精准的机器,会受到情绪波动、疲劳、学习压力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儿童而言,这些负面因素的排解与宽慰是需要成年人参与的,他们需要被理解,而非浅薄的了解;需要共情,而非简单的倾听;需要设身处地的建议,以及言语之中透露的关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灌输,故而人工智能所做的事情,从根源上来说算不上是教育,它只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一个工具。

  2.人工智能无法进行德育工作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更多的是完成那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复机械的工作。但是有些工作可能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完成。德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一项需要创造力的活动,情况瞬息万变,应对的方法也无法提前预估,无法进行创造活动的人工智能在这项工作面前也只能望洋兴叹了。而且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一项是同理心的激发,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像人类一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这一点还是需要教师来完成。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当如何增升自我?

  1.充当“连接者”和“创造者”

  教育教学活动是面向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工作,而且伴随着大量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互动,这是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解决的领域。教师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充当“连接者”和“创造者”的角色上。

  2.成为学生成长的激发者和未来发展的预见者

  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人与机器等要素信息的有效沟通和连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做出清晰的判断,成为学生成长的激发者和未来发展的预见者。

  3.做到差异化和个别化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极大地发挥创造性智能,使“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性工作”成为可能。做到差异化和个别化,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教育生活更人性更幸福。

  四、参考文章

头环监控上课走神:“金箍棒”或“紧箍咒”?

  迎接新一天的学习,这些孩子们首先做的不是打开课本,而是点亮头环。上课铃一响,前额、耳后的三个电极,采集每个人的脑电波,分析之后实时显示在老师和家长的电脑手机上。开发者称,借助既有的数据模型,大人们可以时刻掌握学生们的精神状态,谁在走神,立刻暴露。消息一出,质疑不少。有教育专家说,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只是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以此为据指导教学,未免舍本逐末。

  新技术确实改变着生活。给贫困生饭卡精准存入补贴、用智能技术帮助残疾人复健、“智慧社区”轻松实现物业公司日常管理的众多功能……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此。然而,诸如用装有GPS芯片的校服避免上课迟到、用表情识别系统判断学生学习状态,这些带有争议的技术尝试,却值得我们投去审慎的目光。值得欣慰的是,技术面前个人自由怎样安放、用户的隐私权应该如何保护、采集生物识别信息是否必要、敏感数据的储存能否让人放心,这些我们曾经聊过的话题,也正在广泛地讨论中,形塑着信息时代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关于技术的边界、权利的范围、个人的保护等,问题不断出现,共识却也在不断形成。

  科技离不开伦理的导航,伦理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这才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共同助推人类社会的前行。最近杭州法院受理了“人脸识别”第一案。某大学张教授早前购买了当地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按照要求,他在购卡时登记了指纹信息,防止卡片盗用。最近,公园通知他,指纹识别升级为人脸识别,必须登记面部信息才能继续使用。公园是否构成侵权,法院尚未宣判,但技术不能被滥用,已然成为社会共识。

  回到监控上课走神的头环运用,与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可靠不同,“脑电波识别”聚讼纷纭,走入课堂是否已有验证和授权?与精专法律的大学教授不同,未成年的小学生们打开头环的一刻,是否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假如自己被数据批评,又是否有能力解释辩驳?一句话,当成年人对技术尚没有全盘把握的时候,将它运用到课堂之中、孩子身上,更需慎之又慎。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最不担心失业的职业,教师可居其一。因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这个古老职业的从事者依然会是以人心换人心的燃灯者。毕竟,面对天资不同、秉性不一的孩子,很难用几个指标和一套模型定义和教育。唯有耐心、用心的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是教育的魅力,更是我们区别于机器、高扬人性光辉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想要通过技术,为教育找到一根横扫困难的“金箍棒”,或许只能得到束缚人才发展的“紧箍咒”。学习好,学生需要专注力;教育好,课堂更需要吸引力。

(来源:人民日报有改动)

【华图在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过本篇的网友还看过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更多>>名师讲座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