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普高”调查 基础教育迈入2.0时代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已结束,华图小编祝愿各位考生取得好成绩。与此同时,为了各位考生应对接下来的国考面试及即将开始的公务员联考,华图网校为您推荐‘每日时政热点’,迎刃而解面试考题。今日主题是:“普高”调查 基础教育迈入2.0时代。查看更多,请关注华图网校(时政热点频道)。
“普高”调查 基础教育迈入2.0时代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显然,普及高中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符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迫切要求,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直接相关,意义深远。当前,许多地方在普及高中教育方面已经有所探索,一些先行先试的地区已经率先达标,中央出台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可谓水到渠成。可以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义务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如今迎来了提质升级的2.0时代。当前,“普高”的难点在哪里,未来5年应如何发力?调研小分队奔赴山西、陕西、湖南、内蒙古、海南等地进行了深入调查。
最近,“十三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部署引起社会热议。在许多人看来,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转型升级的压力凸显,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已成为迫切要求,甚至成为转型升级成败关键所在。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供给方,中国教育必然要做出相应改变,普及高中教育就是应对之策。
其实,“普高”不仅是经济发展从外部倒逼的结果,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致。事实上,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多年来不断高涨,在此推动下各地对普及、免费高中教育的探索早已遍地开花。“普高”进入中央政府议事日程,将是实践推动下的水到渠成之举。不仅如此,把“普高”放到更深广的历史坐标系中去观察,我们会看到,中国教育和中国经济一样,已经到了一个提质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历史节点。
回望历史,我国自1986年推行义务教育法至今已近30年,普及9年义务教育达标也已1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却明显滞后。当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这样“中低端”的国民教育素质水平显然无法支撑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要求,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随时代进步而提升的教育需求,更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已经到了必须提质升级、迈向中高端发展的历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高”,正是中国教育迈向中高端发展的历史起点。
中国教育迈向中高端,与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任务一样艰巨复杂。由于现实困境与历史欠账并存,中国教育不仅要解决某些领域的“产能过剩”与粗放发展,提升质量、打造精品,还要扩大某些领域的“生产供给”,比如高中教育、学前教育、老年教育等领域。教育作为公益事业,其主要投资来源于公共财政,迈向中高端发展是对政府财政、执政理念的一大考验。当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将积极发展教育的理念切实贯彻到各级政府的执政行为中去,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如此才能不至于重复教育投入长期达不到GDP4%的老路。
中国教育迈向中高端,无疑是一大挑战,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机遇。能否把握机遇,不仅考问各级政府执政能力,也考问每个中国人的智慧和决心。我们必须敢于为自己投资,为未来投资,携手努力将国民教育水平推向中高端,这才是一个拥有伟大梦想民族的选择。
“普高”背后的劳动力素质之痛
当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与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之际,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阶段教育不仅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阶段。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高素质劳动力的发展需求相一致,意义深远。
“没文化的,只能打杂”
当前,我国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明显,因此,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意义重大。
其中的意义,对于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体会更深。一些人过早进入社会,当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之后,许多人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后悔和反思当初的弃学。
今年20岁的刘明(化名)在山西太原一家事业单位当门卫。他的老家在山西古交市河口镇。初中毕业后,他没有继续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
刘明先去了古交市一个酒店的洗浴中心干服务员,一个月挣1400元。一年后,他觉得工资太低,以后也没有出路,就辞职了,又去一家饭店当帮厨,没多久又不干了。后来,他决定到太原打工,觉得大城市机会更多。然而,去了之后他才发现,在太原,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得要学历,要不然就得会技术,而自己什么都没有,最后只能当门卫了。
“有文凭的就能找到一些重要岗位,比如前台之类的,而没文化的,只能打杂。”刘明说。拿着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每天做着简单重复枯燥的工作,刘明心有不甘,但更多的是无奈。“现在很后悔,如果自己当初能听父母的话去上个中职,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
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焦点在于素质
来自人社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一项的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高级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从而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升级。
“为什么在我国有很多产业是过剩的?就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和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国家拥有很多优秀的不同专业素质的人,做出来的产品会怎样?”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说。
1990年,20岁的黄德春走出四川安岳农村,只身来到深圳打工。吃苦耐劳,努力钻研焊接技术,黄德春迅速成为企业的焊接技术骨干,考取了国际焊工证。当大多数外出务工者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时,黄德春的月薪早已过万元。
当前,一方面技术工种招不到优质人才,另一方面普通农民工找不到相对高薪的工作,矛盾的症结就在于普通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工作需求。看到这种情况,2010年,黄德春创办德春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训电工和焊工两项专业技能。虽然学校规模并不大,但是每年都有1500名左右的农民工在学校参加培训。黄德春告诉记者,学校毕业生每个月的收入都能超过8000元,是普通农民工靠出卖体力所得收入的两三倍。
添加您的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免费领取专属学习礼包
领取资料 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