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今人常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作为苏轼乃至中国古代士大夫鄙薄法律的证据,实际上,苏轼的本意并非如此,而且中国古代大部分士大夫也认为,无论是从政为官,还是治学修身,都需要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有的还有较深的法学素养。但受制于大环境,律学是不大受重视的学问,官员们也不大尊重法制,甚至公然法外用刑而不以为非。此外,一方面是因为“无讼”的传统,律学没有活动空间,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一般读书人出于功利目的,没有学习法律的动力和兴趣。另一方面与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有关。传统士大夫和官僚阶层大都认为,“吏事”和“文章”、律令和儒学的地位是有高下贵贱之分的,吏事和律令刻薄寡恩,是法家之术;文章和儒学则仁慈深远,是先王之道。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意在强调:
A.在古代律学始终是不大被看重的学问
B.中国古代读书人缘何“读书万卷不读律”
C.读书亦读律是中国古代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D.相对于对律学的淡漠,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多较为自觉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一开始引用苏轼的诗,引出古人“读书万卷不读律”的话题。随后通过“实际上”来说明苏轼和中国古代大部分士大夫认同读书亦读律。之后通过“但”再次转折引出重点,强调“受制于大环境”,官员们不重视律学,又通过“此外”“一方面”“另一方面”引导的并列关系仍在强调古人不重视律学的原因。故整个文段的重点是在分析古人不重视律学即“读书不读律”的原因。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B选项。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