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课程 题库 资讯 师资
加微福利
APP 400-8989-766
search
公考题库 > 公务员 > 国考

(单选题)

“吾从周”表明孔子对周人文明的推崇;但“从”并非盲目服从、跟随,表明孔子并未因此失去对文明形态的理性判断。“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所问的是未来如何可知,孔子却以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选取择优过程,归结出文明形态的“损益”之道。这种“损益”之道,源于孔子对三代文明连续性的理性判定,“百世可知”既是孔子对文明形态变迁的哲学阐释,也是他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一种理论预设。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百世可知”是孔子对文明形态变迁的主要哲学思想

B.孔子对文明形态的判断并非盲目

C.孔子看待夏商周文明采用损益观

D.孔子判定中华文明存在连续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由“但”引导的转折关系将该句分为并列的两个部分,前面第一个转折前的分句描述孔子对周文明的推崇态度,后一个转折后的分句说明孔子在推崇周文明的同时仍然保持对文明形态理性判断不盲从。第二句根据孔子对子张问题的回答表现了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明形态的观点持“损益”之道的看法。第三句进一步对孔子的“损益”之道的看法进一步分析,补充说明了该看法的来源,也进一步解释了孔子为什么如此回答子张。全文为分-总-分结构,文段重点句是第二句,即强调了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明持“损益”之道的看法。文段意图为明显意图,也就是文段重点。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百世可知”偏离了文段核心话题和重点内容,并且“主要哲学思想”的“主要”无法从原文中体现,不符合文段意图,排除A项。B项过于笼统,只说了并非盲目,并未点到孔子对具体夏商周三代文明形态持损益观的具体观点,不符合文段意图,排除B项。C项是对文段重点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D项来自于最后一句,是对主旨句进行的补充说明,非重点,不符合文段意图,排除D项。
因此,选择C选项。

知识点:意图判断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公务员 国考
华图在线app

添加您的

专属公考咨询师

扫码领专属好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