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干这个词,我第一次接触是2009年,我读研二,那一年是S市招考研究生科干(选拔和招聘研究生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第一年。
我上研究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所以从研二开始我就为找工作做准备,那时对公务员虽有向往,但觉得自身实力不济,也不想去挤那个独木桥,更多的是想从事与自己环境专业相关的工作,搞搞技术,做一个工程师。我找工作的过程比较顺利,我是班上第一个签协议的人,是浙江的一家比较有名的民企。后来陆陆续续跑了一些招聘会,不过基本上都是“打酱油”。
2010年2月底,我写完毕业论文,等待盲审、修改和答辩,这时S市出台了招考200名研究生科干的公告,经过了半年的找工作历程,以及2009年平面媒体和网络上充斥着年轻人逃离北上广的消息,我渐渐意识到,我抗拒不了漂泊感,安全感和归宿感对我很重要,北上广表面光鲜,却压力甚大。因为有工作保底,心态不错,复习的时候运气也比较好,我的笔试成绩考了第四名,面试后综合成绩第一名,整个过程我觉得挺公正的,然后是政审、公示以及研究生毕业。
一直到2010年11月底,我们才接到通知参加岗前培训,5天的培训结束之后就是分配,分配的结果让我很意外,原以为根据成绩分配结果应该不差,但却是分在一个很落后的县,与我一起的还有另外六个研究生。我虽有苦闷但还是去了县委组织部报到,根据自己的请求,我被分在了专业对口的政府职能部门。组织部领导问我们是愿意下基层乡镇锻炼两年,还是愿意在县直部门待一年再下基层锻炼(S市委组织部要求研究生科干必须在基层乡镇锻炼两年)。我思考之后,觉得自己不能做“三门”干部,要主动接“地气”,迟下去不如早下去,便申请下基层挂职锻炼,去了离县城最远的T镇。关于这个镇,组织部领导说T镇是个出干部的地方,我还挺高兴,后来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因为镇太穷而留不住年轻人,大部分人都考走了,其余的也是在打算考走的路上。与我一同下去锻炼的还有另外四名同志,分在其他镇上。虽说是挂职,但我们每天都在各自镇上下班,基本与任职无差别。
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都跟我讲,基层工作经历是人生一段很宝贵的历程,带着迷茫和困惑,我记住了这句话。我至今工作十余月,今天想写这个研究生科干篇,是想记录自己人生的成长过程,原生态记录和介绍这个公务员队伍中的新群体目前的生存现状。
研究生科干的到来,给T镇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风波,有的人包容,有的人质疑,有的人反对。我记得在岗前培训的时候,老师讲过一句话,年轻人要站着做人、跪着做事。我秉承着少说、多看、多做、多学的机关处事原则,小心翼翼的与领导和同事相处,认真完成领导交待的工作。
我在镇里挂职党委委员,没有分配全局工作负责,领导只是安排我在党政办,协助办公室和宣传工作。党政办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地方,承担着上传下达、撰写材料、公务接待等等事项,事情纷繁复杂,却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我对学习的态度是很包容的,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完全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过程,我愿意去学习接触到的所有新鲜事物,我的想法就是我来了、我看了、我学了。
镇里的干部文化水平不高,操作电脑近乎呆板,很多人还在用“一阳指”打字,对电脑出现的问题更是手足无措,我也经常被他们喊去修电脑。年轻人对电子产品的了解,在这里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我经常手把手教他们操作投影仪、打印机、复印机、相机等,他们有时候别出心裁,用投影仪来教跳广场舞、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