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有多少公务员?前一阵子,全国人大常委兼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纪委副书记刘锡荣称中国公务员超编现象严重,已达1000万人,且平均每年还在增加100万人。这个说法很快就被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用数据“否决”:2010年,全国公务员为689.4万人,近两三年平均每年增加15万人。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5万人。由此得出2010年我国的“官民比”为1:194.3,即194个公民供养一名公务员。
所谓“官民比”,是指一个国家财政供养人数和人口总量的比值。如果拿上述比值来比较,中国的“官民比”在全世界算是很低的。同样的数据,英国是1:118,加拿大是1:9.8,日本是1:28,新加坡是1:71,美国是1:12,印度是1:109。不过这并不值得我们乐观,因为各国对公务员的界定都不同,譬如美国公务员还包括科研和文化机构职员以及法官、消防人员、警察、邮政工作人员和公立学校工作人员等。但中国这个689.4万的数据,并未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其他被政府财政供养人员算入其中,自然缺乏可比性。
不过,纵然重新计算,用“官民比”来说明公务员规模是否适度,也不该简单地用“多少公众供养一个公务员”来衡量,而应实际考证“一个公务员究竟服务了多少公众”。1:194.3,意味着一个公务员要服务194个公众。但实际情况呢?一组被广泛转载引用的数据应能说明一些问题。按财政供养人员与GDP相比: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GDP;中国39人/百万美元GDP;日本1.38人/百万美元GDP;英国1.58人/百万美元GDP。据此排名,中国公务员的效率几乎垫底。
当然,除了数据,我们更应尊重公众的实际感受,为什么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公务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温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要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这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公务员队伍的现有问题。一个国家的公务员规模究竟怎样才算适度,国情不同自然会有所参差,但原则都不外一个:既保证政府有效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又能够避免规模膨胀而导致的行政成本过高。换言之,即行政效率最高、成本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