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误区】
在回答这道题时,考生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审题不清,答题偏离考查重心。有些考生一看到随地吐痰,就开始为解决这个问题出谋划策,错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阐述核心;有些考生一看到政府行为,就大谈特谈政府应该如何强化执行,错将执行不力作为阐述核心。这些都是审题错误,偏离了试题的考查要点,因为这道题应立足于政府行为的科学性来展开分析。
二是立场偏颇,分析不够全面。有些考生只看到遏制随地吐痰行为的好处,没有分析这一措施的问题所在;或者虽提到了问题,却一句带过,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避免的对策。有些考生恰好相反,只评价发照片、视频给单位的弊端和危害,却没能看到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完全忽略政府的本意,这两种答案都过于片面,难以取得高分。
三是条理混乱、逻辑不清、拖泥带水。一会儿说随地吐痰不好,一会儿说措施不对;一会儿说意义,一会儿说危害;一会儿说原因,一会儿说对策,让考官摸不到头脑,听不出重点。建议考生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在答题时进行有序的阐述。
四是主次不分,答题时总想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虽然我们看问题要尽量全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坚持“两点论”,但是考生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两点论一定要与“重点论”相结合,答题要注意区分重点是谈积极意义还是谈教训启示。
【高分点拨】
考生在分析时要全面思考,善用辩证思维,注意到题中措施颁布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政府在创建环境友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但是在措施的执行上会带来的后果和社会问题预见不足。所以这道题属于辩证类社会现象,应该客观全面来评价。
为了将这道题分析透彻,建议考生既从宏观上点题,陈述政府出台这项举措的背景,结合“环保理念,城市形象建设”来体现考生的答题高度和理论水平;又从微观上具体分析这一事件,对其出发点表示肯定,但是在具体惩罚措施上,说明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接着以此为出发点分别展开深入而充分的论证,并指出政府从此次事件中应得到哪些启示,在今后决策及其他工作中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怎么看”和“怎么办”结合起来回答,展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答案既全面又具体,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必能获得考官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