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已落下帷幕,在此之前,华图教育集团不仅高度命中“道德”话题,而且针对申论发展趋势做出了科学而准确地预测,充分体现了华图申论教研教学的先进水平。
一、 命中“道德”话题
在2012年公考新大纲公布之际,华图教育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公开指出“公务员道德考察将进入申论测试环节”。相关文章指出在笔试环节,常识、言语等行测部分均可以围绕道德话题、道德人物巧妙出题,而占比重较大的申论更是可以选择“反腐倡廉”、“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话题做为申论给定资料,侧重考察考生对于道德的理解,对于当今社会道德现象的分析。
更难为可贵的是,华图教育还就公务员道德考察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认为在申论命题中对“德”考察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
第一,通过申论话题宣传道德。通过选择一些和精神文明及道德有关的话题,可以起到一种社会宣传的效果。这类话题目前在国家考试出现得比较少,一些地方考试非常喜欢考。如上海市2011年申论考试的话题就是勤政廉政,2010年政法干警考试考察了公车私用。很多地方考试专门考察政府乱收费,产业化执法等问题,都是对德的考察。
第二,通过申论材料体现道德。首先是通过选择一些敢讲真话、实话,敢于针砭时弊的材料来传播道德。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国家考试材料中都有体现,在2011年国家副省级考试材料中就有一段批评现有的治黄政策:
水利专家王化云同志在其回忆录《我的治河实践》中辛酸地叹道:“黄河不可能变清……黄河也不需要变清。未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我认为应该建立在黄河不清的基础上。”
类似列子还有很多,如2008年国家考试中有很大一部分材料都是质疑三峡工程的。敢于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国家的政策进行批评,这本身就是有德的体现。
第三,通过申论问题考察道德。这些题目要求考生对一些事情的是非对错进行判断,要求考生敢于对政府、专家进行批评和质疑。可惜一些考生在“不能批评政府和领导的错误”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昧着良心答题,既败坏了自己,也败坏了社会,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成绩。我们这里举一个典型的题目。2010年国家命题多省市联考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记者在报道中大声疾呼,痛斥败家子行为。有关职能部门准备对记者的这一论断给予回应。请你以该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回应稿件的内容要点。
很多考生在回答这类题目的时候都把自己当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官僚气十足,回应的内容咄咄逼人,摆出一副要秋后算账跨省追捕的架势,把记者的说法全部否定,并且反批评了一通。这个题目暗含了对德的考察,如何回答记者就是如何回应老百姓,因为记者提问代表的是群众。不仅是很多考生,连很多官员面对记者的时候都是飞扬跋扈。我们一些著名的官腔如“你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你们群众为什么不公示财产”等都是在回应记者和人民提问的时候缺少官德的体现。
果然,在行测中,出现了孔子“仁政”思想,孟子“君轻民贵”思想等方面的考察,从中体现出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与强大的文化内涵。申论副省级话题更是直接以“道德”为主题,围绕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道德现状进行命题。无论从话题选择还是题目设置都凸显了国家对于考生德性考察的要求。
在备考冲刺之际,华图根据这种预测出具了大量模拟试题与教研文章。其中纳入冲刺班讲义的模拟试题所采用的给定资料与国考申论有多处交叉重合,这又一次真正体现了华图教育的科学判断与真知灼见。
二、 命中申论发展趋势
申论命题的根本原则是“稳重求变”,以“稳”来体现规范,以“变”来体现创新,这种稳变之规我们是可以总结出来的。
首先,申论话题的重复性。
2012年国考申论的主题,无论是地市级的“救灾防灾”,还是副省级的“道德”,都不出某些地方考试申论话题之囿。例如,2009年广东省申论中就出现了地铁塌陷的人为因素考察,2008年广东省考申论中列举了一些国外的自救经验,其中都涉及了“救灾防灾”话题。而2010年湖北政法干警考试、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申论考试、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都是围绕“道德”话题进行的测查。
另外,在国考历史上,2006年申论主题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其中对政府应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出现原因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可以作为本次申论考试的重要借鉴。
以上可知,国考申论的话题并不是不可重复的,恰恰相反,国考申论的主题设置可以重复。因此在今后的国考备考中要格外重视真题的作用。
围绕以往“环保”、“农村”、“政府行政”等老熟话题,华图教育独辟蹊径,认真组合真题资料,多角度设置答案,深入解析极具普遍性、长期性、社会性的问题,帮助学员掌握真题,发散思路,提高技巧。实践证明,这种“真题重组”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得模拟试题质量一流,而且能够真正地帮助学员摸清申论发展命脉,提高学员申论水平。
其次,申论题目的批判性
从2006年的网友观点,到2008年的怒江水电开发,2009年的粮食生产问题,其中一些题目都体现了申论话题的争议性。这在《2012新大纲: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 申论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 审定)中有明确阐释。这种争议性被华图教育敏锐感知,并在第一时间提出申论话题的发展趋势是“批判性”。我们认为一位优秀的公务人员不仅要有领会上级精神的能力,贯彻执行的能力,也要具备基本的批判性和选择力。因此在图书、讲义、文章及模拟题制作时,我们都尽量选取体现争议性、批驳性的题目进行设置和讲解。例如在《2012新大纲》中我们重点讲解了“观点对比”类题型;在冲刺班讲义中设计了如下题目:“材料1中政府官员认为司法强拆让政府省事,你认为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你怎么看。(20分)要求:观点鲜明,分析合理,条理清晰,字数在400字左右。”;“4、法律和民意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分析这些矛盾是如何产生的,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30分)要求:分析全面、透彻,观点明确,理性全面,论述合理,字数在600字左右。”;“3、根据材料5、6,对比广电总局下发的意见与东莞市政府的决定的异同,并谈谈你的看法。(20分)要求: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等等,这些均体现出了华图教育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于矛盾张力的关注,以及对于异同类项的分析与论证。这些努力均体现了华图教育对于申论话题“批判性”的预测。
果然,在2012副省级申论考试中,出现了国考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一个新题型,一个被华图教育命中的一个新题型,即直接批判某个观点。其题目如下: “‘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20分)”这种题目要求考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归纳演绎能力及论证技巧,无疑提高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难度。但是只要参加过华图培训课程的学员,尤其是对张小龙老师的教学体系十分了解的学员都会对这种题目不觉陌生。这种题目就是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基本的判断力、批驳力。
再次,申论材料的人文性
华图教育研究人员认为以前的材料大部分都由表象、原因、对策等组成,材料多由专家发言、领导讲话、新闻报道组成。现在申论材料增加了很多体现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文学修辞的内容。这些内容被纳入申论材料使申论材料显得丰富多彩,弱化了申论考试的官样化色彩,增加了考生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增强了申论考试的人文色彩。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亦无例外,从陌生化理论到道德自律的内容,无不体现着申论的人文气质与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学员在大作文作答时,不仅要体现出理论的高度,更要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尚美好的情操。
以副省级作文为例,这篇文章关键就在于挖掘事件本身的内涵。谈到内涵可以借鉴2011年副省级申论文章。这个文章主题和2011年副省级有异曲同工之处,2011年考的黄河精神,2012年考的也是精神,只是把黄河精神换成了人的精神。这个事件的背后就包括了包容精神、奉献精神、勇于担当精神,相互尊重理解精神,以关照应对申论的人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