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背景知识
(一)政策、制度
1.民族含义: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稳定共同体。
2. 民族现状: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1.51%,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民族分布格局为“大杂居、小聚居”。
3. 民族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5.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如西藏自治区主席只能由藏族公民担任。
6.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法、检系统)。
7.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中,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二)2011年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白皮书》
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设立释教总制院和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正式将西藏地方纳入中央行政管辖之下。
清朝皇帝于1653年、1713年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五世班禅喇嘛,自此正式确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以及他们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标志着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1951年9月到1952年6月,以十八军为主的各路进藏部队,结束了西藏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于1956年10月正式成立。
1964年,国务院第151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达赖职务的决定》,指出“达赖在1959年发动叛国的反革命武装叛乱,逃往国外以后,组织流亡伪政府,公布伪宪法,支持印度反动派对我国的侵略,并且积极组织和训练逃往国外的残余叛乱武装骚扰祖国边境。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开幕,西藏自治区及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西藏自治区是成立最晚的自治区,最早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8年达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2%。
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胜利贯通,即将结束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拉萨贡嘎机场助航灯光工程投入使用,结束了西藏无夜航和支线航空单一的历史。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西藏人口300.2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271.64万人,占90.48%。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藏戏和“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文已成为国家第一个具有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文字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
西藏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西藏土地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绿地覆盖率居全国之首。
(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藏族——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望果节和酥油花灯节
维吾尔族——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
蒙古族——那达慕、马奶节
彝族、白族、纳西族等——火把节
壮族——三月三歌节、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