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让网更充实、更丰富,网上的信息量更大、更精彩,更吸引孩子们,使他们通过上网能够得到科学的知识,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操。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技术手段,比如搞防火墙、过滤的软件,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网的管理上采取措施。在家庭上网时,应该提倡小的孩子上网时,父母拿出一定时间陪同孩子上网,有引导的。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上影一部影片叫做《苔丝》。写一个女孩被少爷奸污之后有孩子,少爷把她抛弃了,她在地里干活时喂孩子奶,这个时候,镜头直接向苔丝的胸脯推过去了。这个过程当中,有些社会青年起哄。有的家长跟我说,孩子下来之后就很奇怪,问为什么这么做?父亲就跟他说,因为她是母亲,她爱她的孩子,那是一种责任,那些人起哄是不对的。所以父母和孩子一起上网看一些东西还是必要的,及时的给予引导梳理。我们不能堵,应该引导,这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应该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现在学生知道的东西,老师不一定知道。所以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了解他们,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央这么重视,各级党政这么重视,一定会把网络建设的更好,也可以说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建设。
所以最近掀起的网上扫黄风暴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是很必要的。但我个人认为,风暴毕竟是有时限的,应该把一个有时限的和长期举措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机制,通过法制的建设,通过道德的约束,通过有力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能够使网络的净化持之以恒。要不然一段风暴过去之后,这些霉菌、这些黄毒慢慢又会滋生出来,这样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利。
青少年成长阶段既敏感又脆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引导未成年人犯罪总体趋势还是在下降状态。我看过一个资料是降中有时候有一点小回升。应该看到未成年人的成长,主流是好的。从各级党政领导、各级教育部门,广大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广大的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当中做了不少工作,有些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所以主流是好的。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从无序走向有序过程当中,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影响。青少年正在成长,他们很敏感,同时又比较脆弱,在分辨是非能力方面相对比较弱,自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所以有些青少年在一些不良影响下,有些违纪违法行为,甚至有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具体到黄色淫秽和性犯罪问题,具体未成年人性犯罪数字是上升还是下降,可能公安部门统计的比较准。其实,不光是网上,包括画册、书刊、影视,最近有一些漫画,这上面也有黄色的东西。孩子们在这种诱惑和引导下,有一些行为上的错误、越轨,但如果不及时遏制,有一部分人会滑向犯罪的道路,走上不归之路。
性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健康性教育应当伴随人的一生,其实我们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过去叫做青春期教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周恩来总理在世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要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后来北京以及其他一些大城市都进行过青春期教育的试点。其实青春期教育也好,性教育也好,包括的方面比较多。就性教育来讲,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行为、性卫生、性法制等等。在这方面,教育部门着重在性生理、性道德方面,对性心理、性行为、性卫生、性法制方面的教育相对比较弱一些。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看,完全只局限在性生理的教育上远远不够,应该使中小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更全面一些,把性心理、性道德、性卫生、性法制有关的内容适度、适当地扩充进来。为什么讲适度呢?因为在长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时候,广大教育工作者有一个困惑,如果讲得太深容易变成教唆,如果一般的泛泛的讲,有时候又不起作用。好多学校开了这个课时,效果不好,孩子们在听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不听课做别的作业,有的孩子还起哄,所以这个课的效果不大好。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有些大学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始编一些书,为青少年学生搞了一些性健康读本。我觉得这些书编得比过去强多了。但是作为一个课程,教育的内容,还需要下大力度普及。教育部常常讲四个字,叫做知、情、意、行,应该把知情意行结合好,应该给他们灌输科学的知识,同时在行为上有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引导他们有健康的情趣,有自制的意志力。把知情意行结合好,我想性教育会比过去更有效果。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有些家长认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性知识也结婚生孩子,这是自然的事,不用专门讲。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有些学校在进行性健康教育时也有一定顾虑。性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人的一生。不能说小孩在成长的阶段,你一下子给他,他消化不了,可能有些地方就会出现问题。在做的当中,学校和家长应该沟通好,而且家庭做哪些教育,学校做哪些教育,互相配合好。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儿童更好地渡过青春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包括性的成熟、性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