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招警(不用) > 招考资讯 >
2010年政法干警招录改革《专业综合II》考试大纲
2010-06-29 09:15  华图网校 点击: 载入中...

    第二章    法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法、法律的含义

    一、汉语中“法”与“法律”的词义

    二、西语中“法”与“法律”的含义

    三、当代中国“法”与“法律”的使用

    第二节    法  的  本  质

    一、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神意论;理性论;命令说;民族精神论;社会控制论。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法所体现的意志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法所

    体现的意志也受经济以外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三、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第三章    法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    法  的  起  源

    一、法起源的主要原因

    法起源的经济因素;法起源的政治因素。

    二、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由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制定法;由与道德规

    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发展到相对独立。

    第二节    法  的  演  进

    一、古代法

    奴隶制法严格保护奴隶主所有制,公开确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特权;封建制法确认人身依附关系,维护专制王权。

    二、资本主义法

    资本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法系的概念;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两大法系的区别。

    三、社会主义法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第四章    法  的  作  用

    第一节    法的作用的含义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

    法的作用的定义;法的作用的实质。

    二、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社会作用

    从法是一种社会规范的角度看,法具有规范作用;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的角度看,法具有社会作用。这两种作用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

    一、指引作用

    二、评价作用

    三、预测作用

    四、教育作用

    五、强制作用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一、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二、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等。

    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二、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五节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一、法调整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法调整的范围不是无限的

    二、法的特性,如概括性、稳定性、滞后性、普遍性等,与社会生活的具体性、复杂性等之间存在着矛盾

    三、法的制定和实施受人的因素的影响

    四、法的实施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    法  律  制  定

    第一节    法律制定的概念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法律制定的定义;法律制定的特征。

    二、立法权与立法体制

    立法权的概念;立法体制的概念;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第二节    法律制定的原则

    一、合宪性与法制统一原则

    法律制定的依据、权限、程序等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二、科学性原则

    法律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总结借鉴与科学预见相结合。

    三、民主性原则

    法律制定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

    第三节    法律制定的程序

    一、法律制定程序的概念

    二、法律案的提出

    三、法律案的审议

    四、法律草案的表决

    五、法律的公布

    第四节    法  律  效  力

    一、法律效力的概念

    二、法律对人的效力

    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的原则;我国法律对中国人的效力;我国法律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

    三、法律的空间效力

    法律的空间效力的概念;法律的域内效力;法律的域外效力。

    四、法律的时间效力

    法律的时间效力的概念;法律生效的时间;法律效力终止的时间;法律的溯及力。

    第六章    法  律  体  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二、法律部门

    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色

    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

    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

    第七章    法  律  要  素

    第一节    法  律  规  则

    一、法律规则的概念

    法律规则的定义;法律规则的特点。

    二、法律规则的种类

    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三、法律规则的结构

    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第二节    法  律  原  则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

    法律原则的定义;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二、法律原则的种类

    政策性原则与公理性原则;基本原则与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

    第三节    法  律  概  念

    一、法律概念的含义

    二、法律概念的种类

    第八章    法律渊源与法律分类

    第一节    法  律  渊  源

    一、法律渊源的含义

    二、法律渊源的分类

    法律的正式渊源: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国际条约等。

    法律的非正式渊源: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习惯、学说等。

    三、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

    第二节    法  律  分  类

    一、法律的一般分类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国内法与国际法。

    二、法律的特殊分类

    公法与私法;普通法与衡平法;联邦法与联邦成员法。

    第九章    法  律  实  施

    第一节    法律实施与法律实现

    一、法律实施

    法律实施的概念;法律实施的分类;法律实施的意义;法律实施状况的评价。

    二、法律实现

    法律实现的概念;法律实现的意义;影响法律实现的因素。

    第二节    执     法

    一、执法的概念

    执法的定义;执法的特点。

    二、执法的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讲求效率原则;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

    第三节    司     法

    一、司法的概念

    司法的定义;司法的特点。

    二、司法的原则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第四节    守     法

    一、守法的概念

    守法的定义;守法的意义。

    二、守法的要素

    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

    三、守法的原因

    四、守法的态度

    第五节    法  律  监  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法律监督的定义;法律监督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

    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政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十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第一节    法  律  解  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的定义;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二、法律解释的分类

    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文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等。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第二节    法  律  推  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的定义;法律推理的特征。

    二、法律推理方式

    形式推理;实质推理。

    第十一章    法  律  关  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含义与分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定义;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绝

    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产品(非物质财富)、人身利益。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抽象的条件;具体的条件。

    二、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一节    法  律  责  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法律责任由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等因素构成。

    三、归责与免责

    归责的概念;归责的原则;免责的概念;免责的条件。

    第二节    法  律  制  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法律制裁的定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十三章    法     治

    第一节    法治的含义

    一、法治的内涵

    二、法治与法制

    三、法治与人治

    四、法治与德治

    第二节    法治与民主

    一、法治与民主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第三节    法  治  国  家

    一、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

    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正当程序原则。

    三、法治国家的标志

    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秩序。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四、依法治国方略及其实施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第十四章    法  与  社  会

    第一节    法  与  经  济

    一、法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法与生产力

    法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法对生产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三、法与市场经济

    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法  与  政  治

    一、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政治对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法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二、法与政策

    政策对法具有指导作用;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

    第三节    法  与  文  化

    一、法律意识与律法文化

    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法律文化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

    文化。

    二、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的区别;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的冲突;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相关阅读

2010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

2010年政法干警招录改革《专业综合I》考试大纲

2010年政法干警招录改革《文化综合》考试大纲

2010年政法干警招录改革《民法学》考试大纲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表情:
匿名

最新评论

一周资讯排行
本月资讯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意见反馈 | 合作加盟 | 媒体关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网址导航
Copyright©2006-2010 htexam.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华图网校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3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