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佛山公务员招考检测基因遭质疑 逼问就业公平

佛山公务员招考检测基因遭质疑 逼问就业公平

A+ A- 2010-08-17 08:42  |  新华社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基因歧视逼问就业公平

专家:基因缺陷不应成乙肝后职场新障碍

8月11日,“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在佛山市中院二审开庭。大学毕业生小周、小谢、小唐因在佛山市公务员考试体检中被查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而遭拒录,三人不满人事部门的健康歧视,将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告上法庭。一审败诉后,不服判决的小周等人又向法院提出了上诉。从身高歧视、乙肝歧视、血型歧视到基因歧视,历经半年的“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再次追问公民就业公平问题。记者通过专访案件当事人、目击庭审现场,揭开了大学生遭受就业歧视的新动向。

基因检测

开启“潘多拉魔盒”

从2010年2月2日到8月11日,在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的一审、二审庭审当中,公务员招考体检对考生基因检测是否具有合法性,始终是双方辩论的焦点。2009年4月,小周、小谢、小唐参加了佛山市公务员考试,顺利进入最后的体检环节。就在此时,三人却因检查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被认定为体检结果不合格,失去了录用机会。

三人的代理律师指出,考生参加的“平均红细胞体积”检测和“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超出了《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中规定的血常规检测项目,且从未对其必要性做出任何说明,这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考生的“身体隐私”。

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代理律师回应,在公务员录用的过程中,委托医疗机构进行体检是依法行政,检验方法由主检医生根据需要决定,不录用上述三位人员符合法律规定。后者的说法得到一审法院支持,驳回了三名考生的全部诉讼请求。败诉后,三名考生向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请求。经过二审开庭审理,审判长并未当庭宣判。

中国基因歧视首案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小周的代理律师认为,无论怎样,最终的判决结果将对类似案件产生示范效应。“一些机关单位看到一审判决结果,认为超项目检测基因是法律认可的,便也开始对其他考生进行基因检测,这可能导致基因歧视案件继续出现。”

据了解,广西、广东一带约有1200万 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在2009年6月的佛山公务员考试体检中,共有31名考生被检测出携带该基因,其中28名来自两广地区。在二审现场,有多名携带该基因的考生旁听。广东省警官学院毕业的小李说:“录用单位在体检规定项目之外检查我们的基因,显然是不公平的,现在我也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打算。”

基因缺陷

成就业歧视新名目

8月11日的二审开庭结束后,上海反健康歧视志愿者雷闯,组织参与旁听的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考生,在佛山中院的大门外表演了一场行为艺术。几位表演者脸敷面膜,把写着“反对基因歧视”的牌子摆成了“囧”的形状。雷闯表示,该网络流行词生动诠释了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的就业困境。“我希望人们能意识到,以后社会上的基因歧视将取代乙肝歧视,成为就业头号难题,政府部门要积极处理好相关事件。”

在医学界,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是否等同于患有地中海贫血病,仍然众说纷纭。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地中海贫血其实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数人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重症患者通常在幼年时就发育不良甚至夭折,轻症则为轻度贫血或无症状。携带该基因的人群,如果没有遇到诱发因素,一般不会影响工作生活。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民安认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不应成为就业歧视新“名目”,目前用人单位及学校存在的身体歧视现象违反宪法,基于疾病、缺陷的区别对待违背了就业平等、教育公平原则。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近日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613位网民中,有69%的网民表示遭遇过就业歧视。

小唐表示,由于基因歧视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她和小谢、小周的生活、工作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为躲避来自周围人的歧视,她还调动了几次工作。与小唐一起检查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小杨,考公务员失败后一直没找到稳定的工作。雷闯担忧地表示:“现在只是个别考生因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遭拒录,接下来很可能是大量该基因携带者遭受就业歧视,变成职场的一种不良风气。”

歧视心理

完善制度才能消除

今年,政府起草的《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提出,取消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的检查,意味着在消除就业歧视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专家认为,若要消除长期形成的“隐性歧视”社会心理,还需依靠制度建设。在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的庭审当中,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代理律师指出,无论是公务员法,还是公务员体检操作手册,都没有明确哪些项目是不能检测的。小谢等人的代理律师黄溢智说:“欧美一些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整治,严格限制拒录携带某种基因缺陷的人群。”

此外,为受到歧视的群体完善相应的救济制度也必不可缺。张民安认为,仅依靠个别人起诉、主张权利,对违法用人单位的惩罚有限。需要建立救济制度让遭遇健康歧视、身体歧视的人得到相应补偿,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他们的权益。据新华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