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官不聊生”还是民不聊生?
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他自春节以来,就没有休过周末了。一位科班出身的低级文职公务员,既不亲自参与强制拆迁,又不直接草拟全市发展规划,竟至于加班如此?前些天又听说,目前他还是每周加班,经常睡办公室。
问题是,并不是他一个人能者多劳,他的同事,全城的公职人员,都在这样“默默地奉献”。还说这也不是一个城市的孤例,许多地方时不时会刮这样的风暴,尤其是新官到任的“三把火”期间。而公务员的“郁闷”多着呢,“超时劳动”还只是其中一端——这就是传说中的“官不聊生”?
但“官不聊生”的词性很不准。从来,官生依托于民生,民在,官何至于不聊生。只是到了现代,外国才有政府也可能在经济上“破产”一说。但那是在依法管理政府开支的国家。中国目前是不存在这种忧虑的。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欠着银行大笔债务,但政府不会破产,银行也不会破产。事实上,政府是很阔的,而且对公务员庞大的福利和消费实行实时供给。这也难怪中国哪怕招考一位低级公务员,也会令一大群才情满怀的青年趋之若骛。
中国公务员无论职位高低,通通工资微薄,但他们的福利和消费是按公务级别高低构建的。普通公务员的福利居于公务员系统的末端。但这仍然是一种“特供”。前面说的是一位“末端”公务员,但他还在近年,在亿万体制外的青年被高房价压榨得很“不聊生”时,得享“集资建房”。而这是他工作的系统里,全城每一个职工都有份的“最后一次”住房福利,尽管其中绝大部分人早就享受过一次或几次这样的“最后”福利了。
基于以上理由,公务员的物理意义上的生存就没必要讨论了。公务员的“郁闷”,在于他们的人文环境。当然,本文只能说到普通公务员,主要是低级公务员的人文环境。
中国公务员是一个以下级服从上级为主要特征的群体。他们的工作的正确性,来自于上级的确认。上级创造游戏规则和语言逻辑,下级把它贯彻到工作中。这样的格局对上级有利,对下级却是严峻的。例如,上级甚至可以发明“图书限折令”之类明显反市场,也势必无法办理的政令。这就是上级的“自由意志”。可是,下级公务员却只能在这样的政令构造的公务中,煞有介事地无效劳动,并且阻碍市场进步,以及浪费自己的生命。
当然,上面这只是一个最中性的例子了。更多的时候,上级向下级交割的,是硬邦邦的指令。例如,在某一天之前,把某一片民屋变为平地。这关系重大,上级一定会予以“有力的领导”。上级只需把“变为平地”设置为对下级的“考核目标”。如到期还残存着“钉子户”,意味着目标没完成,下级接受“就地免职”。下级不想被免职,如上所述,做普通公务员也比普通公民强。于是“目标”一定会实现,“手段”可以“自创”。上级要的也只是“目标”,不管你的“手段”。但你必须同时有不让上级见到“越级上访”的不稳定因素的“手段”——“零上访”,也是“目标考核”的项目。
低级公务员既暴露在公众视线以内,也就难免与公众产生对立。致使一部分公众相信,好的公务员总在上级,必须越过重重险阻去“上访”,从而给低级公务员造成被免职的威胁。“零上访”成为比GDP更为艰难的政治目标。这是怎样的困惑呢?一位基层公务员在网络上写道:“因为公务员队伍的科层管理机制,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式作风,上级对下级仕途的决定权,整个组织缺乏上下沟通,干部有理不得申,有话没处说。农民有怨气常常越级上访,干部有怨气往往投诉无门。”可是,这一段哀怨的倾诉并没有获得网络的同情。
小公务员的悲哀和卑微,曾经是现实主义小说盛行不衰的题材。如果说基层民众是不劳动者不得食,那么,基层公务员则是不服从者不得食。在经济转轨已成趋势的今天,公众的劳动基本上是服从市场,市场虽然不成熟,隔体面劳动还远,但比起服从权力意志成为惟一的选项,仍属相对自由。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层公众真的比基层公务员幸福。
而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民众对基层公务员却并不待见。假设要以劳动的尊严和荣誉感来确认人生价值,至少存在例如城管队和截访队等部门的基层公务员,跳楼的比例有可能比富士康的职工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