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透明公开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7月31日,正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其官方微博上承诺的那样,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首次公布数十万笔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
慈善信息公开,千呼万唤始出来,总算迈出了第一步。慈善机构从以前的封闭式操作到现在的透明进程初开,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联系到今年以来的中央部委“三公”经费公开、北京等地方政府开始公开“三公”支出,各种支流汇聚成透明公开的时代主潮,说明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一个机构部门只有公开才有公信力,只有公开才能实现健康运作。
尤其对于慈善机构来说,此时公开可谓“好雨知时节”。之前的“郭美美”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损害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郭美美如何顶着红十字会的有关头衔炫富斗奢,而是在慈善机构长期以来不透明运作、一些挥霍挪用的负面新闻又时有发生的背景下,人们积累的怀疑、愤怒等情绪爆发。所谓心病还需心药治,红十字会把善款使用等信息晒到网上,接受公众目光的审视,对接了公众需求,起码比那种一味否认的声明要有说服力得多。
当然,有远见和责任的慈善事业管理者,绝不会把捐赠信息发布平台视为一种危机应对的权益之计。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救助的需求日益旺盛,公众的慈善激情日益蓬勃,这可以从汶川大地震、玉树强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后国人踊跃捐赠的场面得到印证,也可以从“奇迹女孩”小炜伊短期内获得各界数以百万元捐助中感受得到。可以说,中国人并不缺乏道德的勇气、爱心的力量,缺乏的是一种善行生长和挺立的环境。这固然是一个社会的系统性问题,但毋庸讳言,慈善运行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不公开、不透明、缺乏监督等问题,损伤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也对慈善事业的发展造成了羁绊和制约。所以,透明公开是治弊之策,更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契机。这一新机制的引入和完善,有利于慈善机构实现更加规范的管理运作,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力量的介入,从而从各个方面提升善款的使用效率、降低不当使用的机率,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机制将使慈善事业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更为深刻地融入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中,为公信力和号召力构筑最为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已经为世界上慈善事业先进国家的经验所证明。
从这个意义来看,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后,网友和媒体发现了不少问题,诸如一些款项捐赠时间不对、一些捐赠数据“缩水”、慈善机构工作费用过高、信息过于简单等,这当然有草创之初准备不足、经验不够等原因。但即便是这样,有关方面对社会质疑也应一一做出真诚负责任的回应,不仅是继续完善和细化公布数据,更要吸纳和听取社会意见,积极改正慈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公众满意度。
这是因为,从捐赠信息上网的那一刻起,红十字会的公信力既可以说迎来了新的生长点,也可以说面临着新的考验。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一种易碎品,得之难,失之易。既然是公开,就得真公开、全公开、常公开,把透明公开的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让公众看个透亮、看个明白。否则,光有姿态而无质量,光有广告而无疗效,就很可能引发一场新的信任风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弓就没有回头箭,迈出了公开的第一步,就要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用阳光提供的热能和力量把中国的慈善事业持续推向前进。这是公众的期待,也是慈善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