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热点时评:“爆料高发期”的背后

热点时评:“爆料高发期”的背后

A+ A- 2011-08-30 10:35  |  解放日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上周,因“人耳鼠造假”而广受质疑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曹谊林教授,在事件发生后首次正式面对媒体,并展出了8只人耳鼠以证清白,该事件由此告一段落。但颇值得玩味的是,此前向媒体爆料曹谊林“造假”的“知情者”,选择的时机相当微妙——正是曹谊林准备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当口,而在中国工程院日前公布的最新一轮院士候选名单中,已经找不到曹谊林的名字。爆料者的动机我们不得而知,曹谊林的落选是否与此有关也无法妄加评断,但是近年来,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期间,总有各种内幕、爆料纷纷浮出水面,原本严肃的学术评议,愈发有变为社会新闻甚至坊间八卦(如段振豪之流)之趋势,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院士增选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是导致 “爆料”集中爆发的直接原因。爆料者的动机各不相同,然而心态却出奇一致:趁大家最关注的当口,不管证据是否确凿,先捅出去再说!正可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而诸多围观者呢?似乎也暗暗期待着这样的事情发生,“喏,我说吧,院士增选乱得很,这么烂的人也来参选!”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表示对中国学术圈 “很失望”。

  当然,院士增选过程既然有公示,自然允许有异议。但是异议如何表达、向谁表达,却决定了整个事件是往严肃的学术评议方向走,还是往社会新闻、八卦谈资方向走。正如一位老院士所言,正是媒体和社会公众对院士的过多关注,让有些人把选院士当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过度围观反而害了学术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此事的态度越是平淡,院士增选才越有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但是,再往深一层讲,人们关注院士增选,其实关注的是院士制度本身。“院士”作为我国科学技术人员获得的最高学术称号,究竟该不该和其他利益因素捆绑?作为院士,是否应该在当选后继续做出贡献,是否有必要搞终身制?院士获得多少物质奖励才是适当的?一直以来,这些都被视为“敏感问题”而让很多人讳莫如深。作为普通公众,又的确看到了个别院士不务正业,在会场饭局间穿梭;或是某些地方政府视院士为宝,豪宅豪车虚位以待……总之,不正视院士称号带来的“马太效应”,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只会加深公众对院士制度的误解。误解不消、围观不止;围观不止,则爆料不断。如此以往,院士增选有朝一日真的会成为报纸社会新闻的头条也未必。

  院士增选成为爆料高发期,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日常化的学术监督机制的缺位。纵观国内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目前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学术委员会少之又少。一旦碰到学术争端,大多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草草处理。长此以往,有争议者自然不愿在平时向学术委员会提出争议,因为自知“提了也白提”。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挑个万众瞩目的“好时机”,这样才有效果。不幸的是,院士增选,就是这样的“好时机”。然而,学术圈健康、正气之风的养成,应该靠平时的日积月累,靠一套完善的学术监督管理机制。要靠院士增选期间的爆料来达到净化学术圈的目的,多半会弄巧成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