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百强县榜单”与“脊梁奖”乃一丘之貉
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在各大媒体公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评比榜单,其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质疑。经记者调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是北京一家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公司。(10月11日《京华时报》)
百强县评选的官方版本不复存在,但山寨评选依然火爆。一家投资10万的普通咨询公司,运作起了“全国”这样的大旗,就跟“中华脊梁”评选一样,都是拉大旗扯虎皮的商业行为。客观地说,“百强县”之类的评选手法并不高明,真假识别并不困难,但依然从者如云,这就如同“论文经济”一样,根在逐利。
“脊梁”奖忽悠了一大批真名人和准名人,响亮的名头着实有很强的诱惑性,如果不是结果太过离谱,评选机构的真实性还真没有人怀疑。名气于个人来说,是一种资源,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于地方来说,同样如此。诚如有论者所言,贫困县可以要补贴要救济要资金,百强县可以要政绩要荣誉要升官,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以“国家贫困县”为例,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少交税收,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可享受额外补助,至于土地政策、项目确定等多个方面,累计起来的利好难以估量。
榜单经济既然与经济挂钩,少不了表达某种利益诉求。各种排行榜单的制作,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富豪排行榜,到行业公司的排行榜,社会的每个角落都能见到大大小小的排行榜:大学排行榜、手机排行榜、汽车排行榜……“排行榜”本有激扬励后的作用,而一旦过多过滥,就变了味,甚至挡不住“面子”之下的利益寻租。于是,交钱就可以成为“中华脊梁”,购书就可以入围“百强”,乃至于赞助越多,排名就越靠前。
“用小利换大利”是商业评选的运行模式,由于风险几近于零,故难以遏制利益交换的冲动:没曝光大家相安无事,出了事也可以用“不知情”来做解释,甚至还可以装出一副委屈状。即便故意为之的隐情被人揭发,对参评者也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大不了不要这个虚名,或被人道德谴责一番。你还能奈之如何?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就像狂热的论文发表需求,导致了“鸳鸯刊”出现;排名和评选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也是催生真假不辨、良莠不分的社会诱因。在有漏洞可钻的情况下,当“百强”可以让地方成名、官员得利,“贫县戴富帽”就在所难免;当“贫困”意味着大量优惠政策之时,“富县戴穷帽”就会无以禁绝;当“戴帽”无论贫富都是一种成绩之时,“一县两帽”就会应运而生。“百强县”榜单与“中华脊梁”评选是一样的,榜单之下,都是一颗功利而浮躁的心。
去榜单,宜弱化评选后的利益获得,也应加大参与评的后果风险。当先进仅是一种荣誉,而不成为获取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之后,无论评选还是参选,才会恢复其本面目,回归其真义。后果方面,除了给假榜单和伪排名给予重处外,对因之获利的人员也应给予道德的追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