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是谁搞坏了政府采购的名声
【背景材料】
海口市一家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中标前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公司,在注册成立后4个月内连续在政府采购中中标。今年5月又击败一批平均出价400万元左右的知名企业,以590万元的最高价中标海口市人民医院一项目,引发了人们对当地采购工作的强烈质疑。
【相关评论】
空壳公司,通俗地说,就是“皮包公司”。这称谓代表的基本含义似乎只有一个:骗。因而,正经的商家和客户是不屑于同此类公司打交道的。但在当下,一些地方的政府集中采购却反而对其“情有独钟”,这无疑是个令人非常遗憾和失望的现象。
【热点评述】
实施政府采购是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此,国家也不只是口头喊喊,而是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法规,说得明明白白。按理说,只要依法而为,即便个别地方的政府采购中出了某个问题,那也无损大体,但现实问题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严重得多。远的不说,仅在去年12月的最后一周,媒体就曝光了多个地方在政府采购中产生非议的消息:辽宁抚顺市财政局办公室采购苹果公司7台iTouch当U盘,苏州市公安局交通巡警支队采购苹果手机作为警务通……
是谁搞坏了政府采购的名声?这恐怕不只是普通百姓想问的一个问题。政府采购,作为一项曾被民众寄予厚望的源头反腐制度,也曾被社会舆论誉为“阳光工程”,但自1998年全面实施以后,为何这一制度的头顶上不时飘出了乌云,甚至于在某些地方越积越厚,妄想遮住“阳光”?
政府采购需要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面对记者关于事情的质疑,该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先是以中标企业的商业机密为由,拒绝了记者关于查看相关采购项目资料的要求,解释称“政府采购的就是正确的”。而此前,各地在面对公众关于政府“天价采购”质疑时,其回应不是“工作需要”,就是“程序正确”。其实,二者在本质上,何尝不是同出一辙。可要知道,对于权力运行,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公众是有知情权的,更何况在强调政府信息公开的今天。而对于政府采购,这更加不算什么。那这中间不管有着怎样的商业机密,也不管是按什么运行程序,在民众眼中,检验的标准就是事情的结果。所以,空壳公司成为政府采购的“宠儿”,只能说,是某些手握权力的人和部门在借“壳”牟利。
【一句话点评】
由此可见,搞坏政府采购名声的,是一些人的有法不依,是一些部门的权力利益化,当然,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监管不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