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走、转、改”的道理所在
时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新闻战线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并逐步向社科理论、文艺出版等思想文化领域延伸。短短两个多月,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为什么要开展这一活动?或者说开展这一活动的“依据”是什么、道理在哪里?我们不妨从宣传思想文化与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作些分析。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人们熟知的一句名言。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句话并不全面。毋宁说,那些与实践和生活脱节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真正扎根实践和生活的理论之树则是常青的。而且,不独理论如此,社会意识的其他表现形式如新闻宣传、文学创作、艺术活动等同样如此——只有常接“地气”、广采“民风”,才能不断繁荣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新闻宣传、文艺等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以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为源泉、发展依据和检验标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丰富多彩、活力无限,能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不竭的创作素材和力量源泉。理论发展创新、新闻报道服务大局、文艺创作产生精品,需要这些领域的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汲取智慧、寻找灵感。事实证明:那些来自实践、源于生活、具有浓郁“泥土气息”的理论、新闻和文艺作品等是鲜活生动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而那些脱离实际、在“象牙塔”中构造的理论、新闻和文艺作品等则是苍白无力的,往往只能昙花一现。在“走、转、改”活动中,许多同志以亲身体验深刻认识到:“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记者就应该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坦途”。
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决定了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这也决定了新闻报道要忠实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同时服务人民群众、引导社会舆论;文艺作品要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做到这一点,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真实反映现实、真正掌握群众。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新闻和文艺作品等要“彻底”,就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要“掌握群众”,就要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认同、转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具体行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大力转变作风,走出“深闺”、走进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社情民意;同时切实改进文风,深入群众生活,学习群众语言,努力使自身的语言、文字、表演等朴实生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由此看来,“走、转、改”活动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事物、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形势快速发展变化、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转、改”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常态工作,需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一切有理想、有志气、有担当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都应当自觉地投身于这项活动中,在推动实践、服务人民的同时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