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国家公务员考试“肥缺”说明了什么?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15日开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竞争最激烈的20大职位中有12个职位都来自税务部门。另据媒体统计,2007年~2011年国考报名中,热门职位中有8个属监管类职位。此外,海关也一直是报考的大热门。
纵观国考的热门职位,分为两大类。要么是管收钱的,要么是负责监管的。税务与海关直接收钱,效益与待遇历来较好。监管部门负责盖章与考核,往往是被公关的对象,捞取油水的机会多多。这两类职位广受欢迎,不仅反映出不少人的“向钱看”心态,也折射出一些灰色收入已成为既定事实。
与此同时,某些工作辛苦、待遇干巴的公职岗位则被视为鸡肋,由于报考人数太少,甚至达不到最低报名人数而被取消报考。国考职位上的冰火两重天,进一步引人思索。
有人说,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这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事实也的确是,面对社会不公、权力者的灰色收入,一些人想方设法要跻身垄断企业、坐上掌握公权的宝座。不少人一方面痛斥腐败,另一方面又自嘲没有机会腐败,这不仅仅是一种吊诡,也为所谓的“底层沦陷”埋下隐患——也就是,一旦有机会获得不当利益,一些人绝口不提公平二字,巴不得成为“人上人”。
不可否认,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是,如果大家都去争“肥缺”,实际是在变相认同并巩固“肥缺”所蕴含的不当得利。千里挑一获得“肥缺”的人更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自身的难得利益,处于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也会越发地渴望“萝卜招聘”与“权力代际”。这就像一块臭豆腐,虽然被指臭不可闻,能够吃上的人却吃得津津有味。
“臭豆腐效应”还具有传染性。人们都在唾弃“见死不救”与“彭宇事件”,但当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边,一些人同样会选择漠视与看热闹。许多人总是以“自己的行为不算啥”来安慰自己,用“还有比这更糟糕的”驳斥旁人的批评。其实呢,很多事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一些人已然陷入道德的恶性循环。
回过头看本例。透过国考,不仅显露出种种公认的“肥缺”;而且还表明,“为人民服务”在一些公权单位已然发生异变,数千人竞考一个“肥缺”职位更像是争取“为人民币服务”。可以说,公考最热门职位恰恰应当是强化权力监督与反腐败的重点。然而,从热门职位多年不变来看,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对公职机关收入差距的改革、对权力与责任对等的体现,依然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