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国产剧缘何沦为“复制”重灾区?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柳斌杰称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国人喜欢看外国大片,今后政府将通过设立文化创意扶持体制和基金提高文艺作品创新能力。(11月13日《新京报》)
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似乎骇人听闻,却是事实,有关部门先有承认的勇气,才能够去积极面对。正如柳斌杰署长指出的那样:“电影、电视,小说等领域都包括,作品重复复制的多”,而国产电视剧,则已经沦为文艺作品模仿和复制的“重灾区”。
时下,国产剧的摄制已走进了“贪大求全、追求极端”的误区。一方面,相互攀比着进行天价投入,打造所谓的“大剧” 、“贺岁剧”;一方面,胡编乱造,思想、艺术不够,便靠堆积明星大腕来装点“门面”。这种“高投入、低质量”的病态电视剧,“光鲜”了一阵子之后,早就败了观众的胃口。然而,不管观众胃口好不好,国产剧制作者们仍然是我行我素,盲目跟风地抢拍亿元大剧;而且,都较着劲儿烧钱去“克隆”已拍过的国产剧。比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已分别在荧屏上出现多个版本,观众早就看腻了。但是,国产剧制作者们还没有拍腻,动辄就投资过亿元进行翻拍。其模仿和复制的的理由也惊人的一致:拍出新意。其实,他们所谓的“新意”,就是颠覆历史,篡改原著,融进现代高科技,再加上当今网络流行雷人对白。试想,这样的“新剧”,能吸引几个观众?
制片商是不想做赔本买卖的,于是,纷纷拿出了“吹牛”的看家本领,忽悠地方电视台热播和企业砸钱做广告。于是,你吹收视率百分之十,他就吹超过百分之十五,最后,就吹出了国产剧市场异常繁荣、拍大剧盈大利的“童话”。其实,虚假繁荣的背后,是人民币被白白地糟蹋掉了,一些剧组连盒饭都吃不起,一些投资商靠当“老赖”偷天换日。
其实,拍现代室内剧,投资少,收视率高,为什么国产剧制作者们不肯为之呢?依笔者之见,因为他们不敢直面现实生活,不愿深入火热生活,所以进行艺术创作也没有“生活”。无奈,只得“在历史的天空中”信马由缰,实在没历史题材“再现”了,就去模仿和复制,反正历史不需要有“生活”,正说戏说都可以,至于观众是否卖账,那是电视台操心的事情了。
国产剧复制成灾,既违背了文艺作品创作规律,又给国家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必须予以制止。为此,有关部门应建立干预机制,比如,实行国产剧创作申报制度,对模仿和复制的国产剧,不审批,不发播映证,遏制国产剧创作者的复制冲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