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完善审计公开制度是历史性进步

时事评点:完善审计公开制度是历史性进步

A+ A- 2011-11-19 09:50  |  京华时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审计公开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贪官污吏无法生存的社会环境,破解可能导致各种损失的危机;是为了建立一个透明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

  让审计结果公布成为社会常态——日前,北京市人大代表建议将审计结果社会公布制度写进《北京市审计条例(草案)》,并建议各级政府的审计结果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媒体、政府网站等方式公布。

  从世纪之交国家审计署“审计风暴”的惊喜,到今天提出审计结果5个工作日公开,民众对审计结果公开的期望和呼声越来越高,有关机构关于审计结果公开的规定也越来越细致。正在讨论的《北京市审计条例(草案)》就规定,除依法不予公开的信息外,审计结果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向社会公布。

  最近10年,审计公开制度建设就在这样的民主互动中逐步走向完善。这是民众乐见的结果,也是国家民主政治上的历史性进步。

  2003年的“审计风暴”之后,时任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审计报告公开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审计报告的公开,促进政府部门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让社会来进行监督。行政机构不再向某个人或者某个上级部门负责,而是向特定的监督机构、向社会大众负责。也就是说,审计公开制度真正让社会民主监督落到了实处。

  从企业审计到财政审计,从收入审计到支出审计,审计监督范围越广,审计信息越公开透明,对权力的约束力就越强。从经济角度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审计,其本身也是权力制约机制中最重要的监督因素。

  曾经的“审计风暴”,掀翻了多少贪官污吏。2004年,“审计风暴”过后,3个月中有600多人被追究责任;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审计机构共查出损失浪费资金420多亿元,发现大案要案线索9841件。

  曾经的“审计风暴”又为国家挽回了多少损失?曾有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03到2008年,国家审计署共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6000多篇,开展了16万多个绩效审计(调查)项目,为国家增收节支459亿元,挽回或避免损失405亿元。

  审计公开制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让多少贪官污吏倒掉,或是计算为国家避免了多少损失,而是要让阳光普照,建立一个贪官污吏无法生存的社会环境,破解可能导致各种损失的危机;是为了建立一个透明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

  一直以来,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建设在国家层面上步子迈得较快,在地方上则阻力比较大。受各方因素影响,地方审计结果公开力度和问责力度都不够。倘若北京市能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审计结果公布制度,在审计结果公开常态化方面迈出积极的一步,将对推动地方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完善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而这一制度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文明进步,令人充满期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