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就业率决定专业设置的短视与偏见

时事评点:就业率决定专业设置的短视与偏见

A+ A- 2011-11-23 10:42  |  重庆时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针对此情状,教育部网站11月21日公布的一份文件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据11月21日新华社)

  当下中国高校教育给人的整体感观,其培养模式就像高度程式化的人才流水线。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高校更像是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低端的人才制造工厂——什么行业人才紧缺,就生产制造什么。当下高校专业的设置,以就业市场为风向标,盲目跟风。

  而这种紧跟就业市场、随波逐流的专业设置理念,所造成的是高校专业的膨胀。很多高校,如今专业设置庞大繁杂,开设的专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并且原有特色专业,也在浮躁的就业率追逐战中日渐不堪。 前些年,高校认为传媒产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于是国内高校无论有无资质和条件,纷纷开设新闻及相关行业。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数不多的新闻专业教师中,有几个竟然都是刚离开学校的本科生,既没有理论研究的经历,更缺少专业的新闻实践,但新闻专业依旧广泛招生,甚至这些年还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不少高校实际根据一厢情愿的就业市场供需判断,贴牌生产假冒伪劣的人才产品。

  而教育部祭出的依靠就业率为参照的“专业淘汰制”,能否解决高校乱设专业以及由此带来的专业膨胀问题呢?或许按照制度设计者的理解,通过这种淘汰制的设立,高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会更加理性地分析就业市场前景。但也有另外一种假设,那就是以就业率决定专业去留的淘汰制,很可能为高校滥设专业的后果埋单,充当擦屁股的角色,甚至还会加剧滥设专业的乱象。为了招生和就业率,高校继续狂热地尝试开设各种新专业,出现判断偏差或者等到前景黯淡之时,教育部便会主动出来叫停,替高校断后。长此以往,高校恐怕要成为炒作专业的炒手,而专业教学和学术积累在这种迷乱和狂躁中,难免走向迷失。

  人才市场不是作坊和工厂,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人才的培养,理应是体系化的工程,专业设置联系着社会的行业结构,关系着各个领域的发展。而就业市场的稳定,除了跟行业发展布局、充足的就业机会有关,更多的还跟稳定的人才结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按照就业率来设置专业,不是知识和技术引领未来,而是市场决定人才的培养,这种理念下,高校免不了异变成职校、培训班,甚至是培养有名无实人才的职校、培训班。专业的设置缺乏前瞻性和体系性,才会沦落到以就业率这种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决定专业的布局和去留。而就业率,照此看来,已然成为了高校教育发展的GDP。

  因此,以就业率作为考核标准,叫停就业率较差的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或许可以解决高校专业膨胀的问题,但恐怕解决不了滥设专业的问题。从整个教育体系、专业布局和社会人才结构,这种考核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某些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却发现国内专业人才紧缺,这样的情境现实中恐怕并不少见。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这些行业要么从国外引进人才,要么等着高校培养大批这方面的人才,而这无疑将耽误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契机。

  如今,国内高校纷纷变身为综合性院校,什么专业都有,但并不意味着什么专业都精。随波逐流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不仅耽误学生的发展,更是耽误行业甚至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专业设置,理应是人才培养在未来的整体布局,而就业率考核的方式,显然缺乏这种长远考虑,又是急功近利的制度设计,是教育领域的“GDP陷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