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市长卖萝卜注定“始于争议终于黯然
“尝尝啦,界首状元萝卜,免费品尝啦!”由于萝卜大丰收,因担心滞销,安徽省界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新兴亲自上阵,带着十几箱萝卜来合肥“吆喝探路”。以往,蔬菜滞销都是民间自发组织义卖,政府分管副市长异地叫卖尚属首次。(11月21日《安徽商报》)
一遇产品滞销,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政府与领导推销,这已成了近年来许多地方发展与市场收益脱节时的习惯性做法。这并不是说“市长卖萝卜”有什么不妥。很简单的推理是:如果分管副市长不亲自推销,任由萝卜烂在地里,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这件事真正让人忧心之处其实在于:即便刘副市长是如此热情地推销萝卜,收获的也很可能是一个黯然的结局。因为从刘副市长在步行街头吆喝卖萝卜的那一刻起,他就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信任的社会”中,这也注定了卖萝卜只能“始于争议终于黯然”。
我们当下身处的环境,正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尤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公众早已在陌生人社会弥散的不信任因子中,成为惊弓之鸟。所谓“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多在现实中被证伪。这种情境下,即便刘副市长怎么宣传界首的状元萝卜“美味可口”,居民能否从心理上接受它,尚存疑问。
而在推销萝卜的过程中,刘新兴以“官员身份”为推销行为背书。这样的出发点当然不错,可这也却是“市长卖萝卜”的第二个信任风险点:身份信任。刘新兴是相信官员的身份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可在官员整体的公众形象越来越不具有“可信任度”的情境下,让公众面对官员推销生出感性的信任,恐怕也并非易事。
我们不否定刘副市长推销萝卜的努力与善意,但也应意识到“推销萝卜”陷入的身份主义迷思。毕竟,在一个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只有真正的好产品和务实的销售路径,才能大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