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政热点:"贫困线"大幅提升的"靴子"终于落地

时政热点:"贫困线"大幅提升的"靴子"终于落地

A+ A- 2011-12-01 14:22  |  华图网校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11月30日 新华网)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就曾向外界透露出“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将肯定上调”的讯息。如今这只“靴子”终于落地,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00元,被敲定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而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将近1倍。

  扶贫标准提高1倍,意味着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和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1/10。这不只是简单表明中国社会“贫困线”大幅提升的数据变化,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对扶贫开发事业在思路、范围、目标和责任等方面的重大调整。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功脱贫2.5亿人的客观现实有目共睹,联合国和世行把全人类减贫成就的三分之二归功于中国就是例证。但反思我们的扶贫工作,过低的贫困线标准不仅极易滋生脱贫人口越多、贫困人口越少、扶贫工作成绩就越大的急功近利的错位评价标准,影响扶贫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让相当部分本应享受政府和社会关爱帮助的穷人被排除在帮扶对象之外,人为地阻碍这部分人的生活改善,让很多贫困人口享受不到国家扶持。大幅上调扶贫标准,表明政府自觉加压负重,不畏困难挑战,不追求数字减贫的华丽,更加重视扶贫减贫质量的动态提升。这不仅是扶贫观念的转变,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

  扶贫济困是任何社会阶段都不可或缺的发展任务,只是判定贫困的标准不同而已,即便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这就是经济学中的相对贫困论。按照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一只水桶容量大小的“木桶原理”,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要看社会对穷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保障力度。因此,与时俱进的调整贫困线标准,有利于清晰地界定社会的弱势群体,有助于扶贫工作的思路调整和拟定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扶贫标准的每一次提升,人们可以聆听到社会发展水平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脚步声。

  与把扶贫标准调整到2300元的量变相比,我们还需要扶贫思路的质变。通过对“低保”和“扶贫”两种保障方式的有机衔接,实现扶贫标准与国际接轨,从而把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这既是扶贫工作的转折,也是攻坚破难的目标,更是科学发展的号角,期待扶贫开发事业从此迎来又一个春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