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贫困县的“线”如何划?
中国2001年核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0年来不少贫困县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强县,但它们仍然戴着贫困县的帽子。这条新闻长时间引起了社会对于提高扶贫标准线的热议。11月29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2011年度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再一次激起了社会对贫困线的关注。(11月29日 中国新闻网)
贫困线的变迁,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变化。1986年,我国制定了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而到2000年,则制定了865元的低收入标准;到2007年底,调整为1067元;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采用1067元的标准;此后,考虑到价格变化因素,扶贫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从贫困线的变化中,可以看到时代的进步、收入的增加乃至物价的上涨。但即使一再提高,我们的贫困标准与世行推荐的每天人均1.25美元的贫困线相比,依然差距较大。
虽然说,提高贫困线标准在数据上不太好看,甚至会造成“越扶贫贫困人口越多”的表象。但这却体现了与时俱进、与世接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自信、气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情怀、情意。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即使提高标准,依然不能解决当前公众诟责的“贫困县多年不变”、“贫困县不肯脱帽”、“贫困县本是富裕县”等等怪象。
在这一现实下,更应该做的是压缩贫困县的规模和扩大贫困户的数额。换而言之,把当前的扶贫重点由县转向人,把扶贫资源进一步具体化、贴近化。
一些发展起来的贫困县为什么不肯脱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戴上贫困帽,会吸引来包括政策、项目、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有人说,资源用在并不贫困的县身上,是对真正贫困群体的不公平;其实,即使用到了贫困县,又有谁能保证资金到了真正的贫困群体身上?
毋庸置疑,一些贫困县确实财政困难、举步为艰,因此,完全取消贫困县不现实,不利于解决贫困问题。但适当压缩贫困县规模,适当减少对政府的扶贫,却是可以也是应该的。在压缩贫困县的同时,还应该尽一步扩大贫困户数额,充分发挥财政惠民作用,让更多弱势群体享受更多的财政福利。这时的扶贫特别是资金扶贫,是点对点,是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贫困群体身上的扶贫。
有些地方为什么贫困多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扶贫资金太容易到手,而且得到的扶贫资金、转移支付,甚至能保证小日子过得比那些相对发达地区还要滋润。故而言之,压缩贫困县扩大贫困户,不仅能够确保贫困群体得到更多实惠,而且也能够激发地方发展的能量,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