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社保,百姓为何难满意

时事评点:社保,百姓为何难满意

A+ A- 2011-12-09 15:49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养老保险在制度上的全覆盖。这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却引来不少质疑。“‘全覆盖’是说大话吧,身边‘老无所依’的人太多了!”“那么一点养老金,全覆盖了又有什么用?”

 
  不仅是养老,医保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到“十一五”末,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保的参保人数超过12亿,说“覆盖全民”当不为过。但是,倘若有人讲我国已实现全民医保,照样要被骂得铺天盖地。
 
  社保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法律出台、制度建立、覆盖面扩大、待遇水平提高,为什么老百姓却是满意的少、抱怨的多?
 
  是人们不知足、对社会保障的要求过高?是不懂中国国情,一味和高福利国家比?是把生活的其他压力都转嫁到社保了?不排除这些成分或多或少存在,但当前社会保障本身的不足更需要反省。
 
  其一,待遇在提高,但提高后还是太低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每月55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也是55元。这部分城乡居民,过去一分钱养老金也没有,现在每月领至少55元,“从0到55”,有当然比没有好。可一年660元,尚不及目前国家1196元的扶贫标准线,肯定不能指望从此“养老不犯愁”。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要求社会保障必然是低水平的,只是,低水平也应有个底线,水平太低还怎么配得上“保障”二字?
 
  其二,社保制度本身的不公平加剧了人们的不满。养老保险,城市一个样、农村一个样;城市内部,职工一个样、居民一个样;职工内部,企业职工一个样,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又一个样;随着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推进,将来可能还会出现公务员一个样、事业单位员工一个样。人们并非不能接受不同的制度,而是不同制度间的待遇差别实在太大。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七连调”,为什么收获的掌声有限,反倒引发对“双轨制”更多抱怨?因为相似的个人条件,从不同渠道退休后养老金常常能差出一倍。
 
  其三,高通胀背景下人们对未来普遍感到没把握,此时如果社保制度安排不能对百姓的期望有所回应,不满情绪就会成倍放大。今年以来,我国物价快速上涨,猪肉每公斤涨到20多元,鸡蛋每公斤涨到8元左右,中低收入家庭普遍感到“钱不禁花”,更担心生活中出现“万一”——万一家人得大病、万一失业、万一出工伤……国务院提出,到年底各省都要建立起“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不过,从目前已启动这一机制的地方看,主要针对的是低保家庭和低保标准,其他保障基本没有动静。
 
  建立并完善社保制度是件为民谋利的好事。好事怎么收到好效果?途径之一当是正视百姓的不满并使之成为制度完善的动力,让社保真正担当起“安全网”、“稳定器”的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