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公务卡预防腐败还需补漏洞

时事评点:公务卡预防腐败还需补漏洞

A+ A- 2011-12-15 09:30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近日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求从明年1月1日起,中央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支付公务接待、公车运行维护、差旅、会议等16项费用时,必须使用公务卡。明年年底前,所有基层预算单位要全部实行公务卡支付制度。国家财政部对中央预算单位16项日常支出项目,强制采用公务卡支付,其目的是进一步公开公款消费的透明度,避免用现金结算导致滥用公款或“吃回扣”的腐败现象产生。

  公务卡是财政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消费的资金范围主要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支出等费用。公务卡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不仅携带方便,使用便捷,而且透明度高,所有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推行公务卡制度,对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推进源头防治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公务卡早已在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推行使用。如青岛市,2008年就在市级政府部门试点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预算单位原使用现金结算的零星商品服务支出和使用转账结算的小额商品服务支出,包括差旅费、招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支出,全部用公务卡结算。2011年,青岛市又推进公务卡改革,在市级457个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

  从目前的公务卡使用情况来看,公务卡结算还是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某些弊端。但是,公务卡终归只是一种现代化的结算方式,实际消费中极易出现“人工操作”。长期以来一直依附公款消费的商家和企业,也不太可能因为公款消费用公务卡支付而变得“规矩”起来,他们会积极寻租其中的某些漏洞,采取各种应对方式,吸引公务卡“持卡人”去消费。某些公务卡“持卡人”的主动寻机中饱私囊,商家和企业与公款消费的个人也会自然形成一种潜在的“默契”。公务卡只是一种支付手段,它的透明和可追溯的属性也只是体现在消费之后信息的记录和最后结算的中间值,如果持卡人要想利用公务卡进行腐败行为,与商家勾通作假、将超过真实消费部分“吃回扣”,依旧可以实现。就此,仅凭“公务一卡”很难卡住腐败和滥用公款的行为。

  公务卡只是提供了一种监管渠道,要想在反腐败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需辅之以严厉的监管、科学的制度、正确的引导、认真的规范,只有通过设计和完善监督制度和机制,规范公务卡的使用,才能使其在遏制腐败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如果缺乏有效的、完善的制度监督和管理,就无法保证“打酱油的钱”不会被转化为现金装进个人腰包。因为,导致公务消费中出现虚开多报、损公肥私等腐败行为的是权力,表现在有权的人和部门利用公务活动通过钱权交易取得利益,收受回扣,而不是某种报销方式。公务卡只是一种金融产品,使用者如果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遏制不住贪念,难免不寻找花样翻新、创意独特的“变通”之举,损公肥私行为照样发生。

  公务消费公开透明,其实与是否实现电子化无关,是否公开透明取决于制度和监督,而非决定于技术。公务卡消费,虽然清楚地记录了消费时间、地点、金额等信息,但卡不住交易内容上的弄虚作假。要使公务消费的监管更加有效,在实行公务卡制度的同时,还需采取种种制度措施来补丁修复漏洞,建立完善的使用制度和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制度,努力深化财务综合改革,细化预算编制、跟踪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严格核定公务支出总量。二是建立商家、企业消费单位评估机制,对一些讲诚信、守规矩的消费单位设立档案,招标一批公众信得过的公务消费场所,分级制订公务消费标准。三是建立工商、税务、金融、财政、审计、监察和商业企业的联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公务消费情况进行巡查督察,规范参与公务消费的商家、企业和个人交易行为。四是加强公务人员思想道德和法纪教育,增强公务人员法纪观念,从思想上建立起公务人员廉洁自律、规范公务消费意识,帮助人们抑制不正当的行为欲望,增强公务人员防腐的自觉性。五要建立起严格的惩戒机制,对在公务消费中发生的违法违规的交易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理处罚和严格的问责。唯有此,才能够保证公务卡真正成为公款滥用的一道“防腐卡”。

  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严格规定预算单位公务支出中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的项目,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务支出管理,是推进预防腐败工作的新举措,但是,公务卡难担防止公款滥用与腐败重任,在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同时,还需多措并举,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

  财政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务卡只是其中一个手段。公务卡发行的愿望是完善单位财务制度,堵住滥用公款、贪污腐败等行为,但并非抑制职务腐败、防堵现金支付漏洞的万能卡。推行公务卡预防腐败,步履还很艰难。在大力推广应用公务卡的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有益的研究探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加大审计和问责处理,让权力和公务消费信息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才能有效防范公务消费中的腐败和公款滥用,才能真正让每一钱都消费在“阳光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