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我们身边潜伏了多少冒充与欺骗
一瞬间,所有潜伏的逃犯显形了——质疑曹操墓造假而闻名全国的“学者”闫沛东,竟然是公安部门追捕多年的逃犯;杀人犯潜逃17年后成为著名寺庙的住持法师……一个个现实版的潜伏故事,大幕徐开。
这其中,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曾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潜伏》中,饰演保密局档案股股长“盛乡”的演员吉思光,被曝是1998年结伙袭警夺枪的逃犯。吉思光已被抓捕归案。(12月14日《广州日报》)
现实与戏剧,真实与欺骗,社会多棱镜之下,各种光怪陆离的人物与背景,已让人分不清虚实。人的性格固有A面B面,但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身份与角色却也在A面与B面中更替混淆。在人前,他们是衣冠楚楚、谈吐得体的学者、演员与企业家;脱掉那身代表身份的衣服,在独自一人的暗夜里,他们就是战栗着抚摸内心隐秘阴影的逃犯。
成功人士与逃犯,悬在一念之间。人们之所以对这样的逃犯莫名惊诧,不仅在于逃犯与成功人士这两个对立的身份,冲撞着人们对成功人士的固有观感;它还制造了一种怀疑的情绪:倘若那些在人前鲜衣怒马的成功者,都可能是逃犯,那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冒充与欺骗?
毋庸言说,这些高调潜伏的逃犯,之所以统统都在年底显形,自然是公安部门“清网行动”的结果。任潜伏逃犯“七十二变”,也逃不出“清网”的如来神掌。这样的逃犯追捕,当然值得期许。但那些身负重案的逃犯,为何能够高调而成功地潜伏多年,也拷问着日常社会的甄别、行业准入、法治执行等机制。
逃犯的成功人生,证实着在任何一个领域,哪怕是满口道德文章的“学者”,哪怕是演绎人生给人启迪的演员,都可能是藏污纳垢者。他们在世俗领域的成功,不代表他们在道德、伦理、价值上,就拥有一把底线的标尺。很大程度上,许多成功人士的人生,未必能够经得住财富、道德伦理的考验,甚至某种程度上,正是依靠这种道德的溃败,底线的撤退,才获得了财富、权力人生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是这种功利主义的成功论,致使社会缺乏起码的道德、伦理价值甄别,最终不少行业泥沙俱下,那些身负重案的逃犯,就此轻松获取成功通行证。
逃犯当然也需要得到救赎,但救赎的方式,不是“大隐隐于市”,用财富、权力上的成功洗清罪孽。而是必须为自己曾经的罪过付出代价,否则无以用法治规整制度与人心。现在,诸多逃犯落网,见证了什么叫“法网恢恢”。但这种法治执行与社会甄别、评判机制,什么时候能够在日常深入社会肌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什么时候,整个社会拥有了更多元的成功价值评判,恐怕才是“我们身边潜伏了多少冒充与欺骗”这样疑问的最好答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