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没有科研的腐败链,只有行政的不设防

时事评点:没有科研的腐败链,只有行政的不设防

A+ A- 2011-12-16 15:47  |  重庆时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日前称: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经费腐败已经成为新问题,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看似难以把持的腐败生态链,投射出科研经费使用的严重异化和变质,也促人不得不深思这些“象牙塔里的沦陷”,科研经费瓜分与腐败的现象由何而生?许多研发项目与产业的极度脱钩、一切围绕论文和考核转,固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由,当科研经费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发表论文、通过检验评估而生,那注定其使用的过程是会被“事实上忽视”的,腐败也就像细菌一样悄然衍生。不过倘若追根溯源,最本质的问题可能仍在科研经费的分配机制上。

  在一个正常的、契合科研规律的语境中,科研经费的发放应该是一个以“结果”为考核对象,以学术委员会等中立机构为监督者的过程。可无论是我们的科研机构,还是形形色色的大学,仍然从属于由上而下的权力管理架构——这也就注定了,科研经费的分配机制是行政化的,是以封闭的权力为中心运转的。具体说来,就是:它以“预计可能取得的科研成效”为发放依据,在缺失严格且有效评估机制的前提下,领导者个人的意见常常左右了科研经费的发放与否,甚至是规模。兼之,即便久被有识之士提出,对所谓科研经费的隐性浪费现象也未建立切实的追责和惩戒举措。

  行政化的分配机制,即意味着科研经费的得来多是不遵从科学规律的,其使用的过程也少有刚性的监督压力。一个不设防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自然而然就会催生出隐性的腐败生态:不遵从科学规律,会给科研经费留下太大的弹性空间,许多时候,课题组成员的开会、聚餐、住宿乃至旅游费用都会被纳入到科研经费的开支中来。而没有刚性的压力,则导致谁都想从科研经费中分一杯羹。科研机构与大学会从科研经费中“抽成”;作为项目主持者的专家学者一旦耻感消退,就会滥用与贪污钱财;而处于这样利益链条下端的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也难免行瞒天过海实式的“侵占之举”。

  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腐败链,说到底,它不过是一种幻象式的现实剪影。其实,哪里有什么科研的腐败链,只有行政的不设防,科研经费所有乱象的根源,不过都缘自它行政化的运作流程,这是必须被注意到的一点,也是纠偏科研经费腐败的着力点所在。早就有学者提出,应该出台一部科研经费的使用法,在一个规则社会里,过多的立法诉求当然失去了应有的分寸感,不过,于行政化语境暂时挥之不去的情景下,让科研经费的分配与使用拥有更多刚性的“审视”,引入更多外界监督的力量,应该是科研经费乱象走出“阿喀琉斯之踵”的第一步。它需要被看到,更需要去践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