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减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时事评点:“减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A+ A- 2011-12-21 10:59  |  重庆时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日前,《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孩子一天有多辛苦”的调查,根据结果可大约算出:孩子一天约有12个小时花在上课、补习班、做作业上,除去三餐和路途时间,孩子自由活动时间基本没有,睡眠时间也严重不足。专家认为,孩子不快乐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最近的网调显示:有47%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成为一大顽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新课改核心价值的实现。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是由两个“负”构成。一个是负担的“负”,“负担”的意思就是负重和承担,必要的负重是在学生可承担和能承担的范围内,而超出这个范围,就是“过重”,学生就难以承担,就会给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另一个“负”是衡量教学效果、效益的“正负”之“负”,按照国家的课业标准,课堂教学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的正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课业时间中,完成课业目标和任务。而无效或低效课堂的“负”,往往会增加学生课后的作业量,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来完成课内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这就会成为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所以要实现“减负”就要实现两个“有”,即“有效课堂”和“有限作业”。 “减负”应该说是一项取得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全社会高度共识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推进困难,成效不明显呢?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育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制约。从教育形态上来看,我们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在这缓慢的过程中,教育的功利性思想也对实现这种转变带来较大冲击,加上评价标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课程观,评价的倒逼机制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观念转变的实现。

  二是观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的“错位差”。任何观念到行为实施都存在“错位差”,又称为“有限理性”。主要有两情况:一是新观念与旧行为之间的“错位差”。二是新观念与新行为之间的错位差。旧的课堂行为仍在沿用,新的课堂行为又不能到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课堂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负担就难以彻底减下来。

  三是课程改革深入引发的拉动效应。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可以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能真正减下来,与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没有到位有密切的关系,而相关的教育改革没能有效的跟进,也牵动着课改核心目标的实现。

  总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新课程改革呼唤着素质教育价值的回归。课改走过了十年,今后的路仍然艰难,鲁迅先生说过,“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减负也是改革,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