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仝霄案有待走出制度迷失

时事评点:仝霄案有待走出制度迷失

A+ A- 2011-12-30 10:49  |  重庆时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山西运城交管处原副处长仝霄1995年获刑10年,刑期未满即被释放,之后在交管处被提拔。仝霄父亲曾是运城市委副书记,在仝父的运作下,仝霄的档案中已无犯罪记录,其学历证明也是伪造的。12月26日,仝霄因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罪行一审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12月29日《京华时报》)

  审视仝宵案,面对他近乎“传奇”的命运,除了附着在罄竹难书之罪上的愤懑,一种难以置信的诡异,无疑是更为普遍的观感。罪犯、入党、升职、副处长、犯罪团伙首领,这些很难并列的词藻,经由权力的串联,成为同一角色的多重标签。身份的快速洗白、换装,一幕传统“拼爹”语境下的故事,就这样轻易炮制而出。

  发轫于仝宵案里的神奇,无需过多铺陈,所有的错愕,都集结成一个待解的疑窦:从罪犯到副处长,这两种无法直线关联的身份如何结成一体?真相的厘清,回避不了仝宵身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毋庸置疑,仝宵得以肆意地钻营,绕不开两重现实,一是权力脱缰后无底线地大胆操盘,二是系统纠偏机制的完全缺位。二者合力,让他可以不受制衡地由牢房穿梭至官场。

  仝宵的故事固然神奇,但这种并不高明的“穿越”之所以能够成功,恐怕并非他手握公权的父亲一己之力能够完成,在这背后,更有一套深度迷失的制度。人们之所以惊诧于仝宵案,一方面源于权力放纵之极,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诡异的“拼爹”现实。换言之,仝宵案只是植根于“拼爹”盛行下的社会土壤,它所汲取的“营养”源于一套潜规则,一套可被细化为公考黑幕、萝卜招聘等的规则。因此,仝宵案的终结,更可能以个案的形式进行,却难以祛除制度的沉疴。

  仝宵的背影里,依然存活着制度层面的深刻迷失。它关乎社会公平和正义底色,也关乎权力运行、法律纠偏。倘若无法走出这些制度迷失,更多有关权力的传奇故事也许就在不远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