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从画家“船震门”说开去
日前,一段被网友称为和尚“船震门”的视频红遍网络。对此,男主角画家安云霁经纪人辟谣称安云霁去后海采风游玩寻找灵感,视频原为安云霁弟弟所拍,后遭网友歪曲、丑化。安云霁称将要起诉全体网民。(12月27日广州日报)
从公众或网民“围观”一件事情,进而展现出媒体监督的力量,再而改善某某不良生态、促使有关方面进步、促使社会层面的反思反醒等,都是极有社会价值的。近几年来通过网民的“围观”或关注,正义得到彰现者有之,如通过关注与围观,拉倒了一个个官员中的害群之马如“最牛烟草局长周久耕”之流,又如通过关注于传播对于见死不救行为的抨击,最终促使社会警醒。但也确实在一个公众参与、网民参与的公众事件中,也频频发生“误伤”事件。
仅就近期而言就不止一起。日前多家媒体报道:小悦悦事件救人者陈贤妹被辞退,进而引发网民“愤怒”,结果后被证实是无中生有。有媒体正式辟谣:家人称陈贤妹未被辞退,也未被房东赶走。还有前两天北大校长周其凤被媒体断章取义,类似情况很多。互联网和互联网伴生的网民的关注与围观,是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要“误伤”。就此,笔者以为从根本上解决或避免“误伤”,必须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入手。
一者,网民应有自我清醒的分析和辨别能力,而不是一窝蜂式的盲从。有时候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性判断,就能认清真伪,而一些网民在不过过脑子就要跟风的情况下,大多是盲从掉了。如发生在2006年的“铜须事件”,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帖公布了妻子和情人的QQ对话记录,痛斥与妻子有染的“铜须”。随后,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甚至有人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正当此事闹得不可收拾之时,事件的挑起者——“锋刃透骨寒”竟突然发帖,声称“一切都是假的”,“游戏已经结束”。至此,轰轰烈烈“钢须门”算是画上了一个滑稽的句号。如果不是盲从?如果能多一些理性和网民责任?恐怕事不至此。
二者,一个涉及人身隐私的网络事件,网络监管者本身的责任也不应缺失。公众在网上看多了一些与公民隐私有关图片、曝料,有的甚至就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而这些根本不着边际的流言如上述“船震门”中提到的“忽然看见不远处的船在微微的震动,激起层层波纹,这都不算啥!而且听到船舱里传出一些好似猫叫的‘呻吟’,这都不算啥!”“船里就走出了一位和尚模样的长髯老者......又冲着右手边的女子唇上轻轻一吻,随后坐着奔驰扬长而去”。这根本就是发贴者离谱的杜撰,为什么一些网站经营者不经审核就敢让这样的涉及人身攻击的贴子肆意泛滥传播?
总之,画家“船震门”事件再次给网民和广大公众提了个醒。在一个日益讲究公民权益的时代,网民关注和围观一件事件的时候审慎些、理性些,多些社会责任,才能真正促使公民社会的发醇和早日到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