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走基层"身入"不如"心入"

时事评点:走基层"身入"不如"心入"

A+ A- 2012-01-02 15:06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全国新闻记者的积极性。回首往昔,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就十分重视利用新闻宣传加强群众工作。而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报道,“天天围着领导转,围着明星转,缺少了老百姓的呼声。”

  这种现象也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此,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避免鲜花掌声淹没群众的声音,避免让成绩数字掩盖存在问题,避免让太平盛世麻痹忧患意识。刘云山部长的讲话也给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

  “但愿活动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风常吹!”人民微博网友@jhylz表示。“走转改”只有成为常态,才能避开“温水煮青蛙”的陷阱。也有网友提醒记者走基层切勿“走一路,吹一路”,和群众“貌合神离”。诚然,记者“身入”基层,走近群众,关键还要“心入”,要敢于反映群众疾苦和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知责任的重大,便不致糊涂过日子,要时时振作,时时警觉,时时求进步。”新闻界的老前辈邹韬奋曾这样论述新闻记者的责任,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坚持大众化的办刊立场,一切为民众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认真倾听读者呼声,答复读者来信,了解和反馈读者的需求;不媚俗、不空洞,对于骗人、害人的广告一概拒绝登载。毛泽东把韬奋精神概括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身处网络互动时代的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韬奋精神。

  媒体应该以坚定的勇气和决心,旗帜鲜明地履行社会职责,拉近社会距离。反之,麻木不仁、“隔靴搔痒”甚至“讳疾忌医”,只会让群众的信任进一步流失,何谈引导舆论、动员群众、凝聚共识?正如网友所说,“走基层不能带着框框,只摘花,不挑刺。我们这个党领导的社会肌体,多去毒刺才会更健康、更强壮、更长寿、更有战斗力,在世界上发挥作用会更大!”

  因此,在“大众麦克风”时代,“走转改”势在必行,这既符合新闻事业发展规律,也符合现代政治发展的时代潮流。我们只有“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通过走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察民情、解民瘼、疏民怨”,进一步完善决策、改善民生,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