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天天说“我” “我”又是谁
“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甘肃兰州一旅游局长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大声设问。
“这我管不了,你要跳楼,这是一、二层,你到五楼跳。”河北承德一乡镇党委书记对寻求帮助的群众说。
言为心声,这些第一时间反应出来。脱口而出的“真”话,透视出当下部分官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无意识中当做个人权力来对待;折射出部分干部,把公权当私权,凌驾于群众之上;反应出少数领导,忘记了人民是衣食父母,背离党和人民的重托。这些现象凸显出现实中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危险。百姓说这是“最雷人的官腔”,媒体说这是“最需要清洁的口腔”。病因看似出现在表面的腔调上,病灶实质上是在内在的骨子里。
“我”是谁?“我”是人民的一份子,是受党和人民委托,在管理岗位担当一职的“人”。有了权力,却产生了问题,“我”就变成了群众眼里的“官”,不再是群众心中的“人”。
冷静分析,“忘了‘我’是谁”,实际上是一种脱离群众的“思想病”。其病理特征是,没有搞清楚“我”和“我们”的关系,没有搞清楚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治病两个良方:须臾不忘,权力来源于人民;笃行不怠,权力服务于人民。
要清楚认识“我”。“我”永远是“我们”这个汪洋大海中的水滴。没有“我们”,小小的“我”就会被蒸发,被湮灭。要不断校正“我”。手中有了权力,更要谨言慎行,权为民用,言为民发,不能一朝权在手,就听不尽任何不同意见和言论。要塑造谦逊的“我”。掌权掌惯了,做出一点成绩,容易被上级宠,被属下哄,要清醒认识到,工作是大家做的,位置是群众给的,唯“我”独尊要不得。
经历过三落三起的小平同志很少说“我”,仅有的几次是这样表述的,见到家乡的父母官邓大德,他说:“你大德,我小平”;给孩子分糖,他说: “我可就这点权力”;家人开玩笑和他要高速过路费,他说:“从革命那天起,我就没有钱了”。谈到文革时,他沉重地说:“我,也有责任”。给自己做总结时,他郑重说:“我,是人民的儿子”。几句话,我们看到一个平易近人、看淡名利、勇于负责、与民相亲的伟大的“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只有弄清楚了“我”是谁,嘴里才说得出暖群众的话,眼里看得见百姓的苦,心中装得住人民的情。 “我”是人民的公仆,“我”手中的权力,要为权力的来源负责——那就是人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