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春运如何打通乡愁的出路

时事评点:春运如何打通乡愁的出路

A+ A- 2012-01-06 10:05  |  重庆时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这是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说过的话。春运伊始,当对故乡的所有愁绪,都凝结到那张窄窄的车票中时,无数远离故土、在城市奔突流浪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出路,便只剩下“回家”。

  是的,回家,就在此刻。也只有在万家团圆的新春,回到故乡,才能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对许多远离故乡的人来说,“回家”这样的字眼,往往能熨帖无数身体与内心流浪者的心灵,但这种“回家”的温暖,有时往往又显得太过奢侈。“回不去了”,不仅是那些故乡沦陷者的慨叹,更是欲回故乡而不可得的人们,心酸无奈的内心表达。

  就在前几日,《温州都市报》就刊登了一个名叫黄庆红的重庆籍民工写给铁道部的一封信,黄庆红在温州打工多年,今年春运实行实名购票制以后,他4次到火车站排队买票未果,工作人员称使用网络或电话购票比排队快。但黄庆红却称,对民工而言,网络购票比通宵排队购票更不现实,“每年春运,排队买票,对我们农民工是折魔(磨)。今年我们想要这个样的折魔(磨),也没有了”。

  读这样一封渴望回家的信,是让人心酸的事。“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不仅是信中黄庆红对女儿的深切想念,更是乡愁郁积之下,却只能慨叹“回不去了”的无奈落寞。“春运时,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车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正是在这种乡愁的召唤下,“火车票实名制”在公众千呼万唤之下始出来,但落地到现实中,“一票难求”的困境却依然是无法改变的春运真实格局。

  黄庆红的问题,代表着火车票实名制施行之后,农民工普遍面临的购票问题。实名制购票之后,网络与电话购票成为一种必要的购票方式,但囿于知识结构与技术条件局限,农民工往往无法通畅地使用上述手段购票,而当他们试图通过售票窗口购票时,却发现票已经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卖完了。不仅如此,网络及电话购票本身,也在现实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网上售票系统登录难;网站网速慢,购票时间长;余票不能查询;票没订上,钱却被银行扣走了;网站没票,但是代售点却有票等。

  提出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说实行购票实名制成效不彰,而是在实名制初次试水的春运大考之年,公共交通部门如何通过更完善的细节服务,打通人们的回乡之路,依然考验着铁路部门的智慧与耐心。毋庸置疑,实名制实行之后,黄牛党很大程度上得到抑制,人们普遍怨声载道的购票公平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得到改善。但公平与效率却也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我们通过实名制获得了购票的公平时,却发现在购票效率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网络、电话购票依然不够顺畅便捷,比如如何保障那些无法通过网络、电话买票的人群的购票权利。这些实名制带出的新问题,就需要公共交通部门用细节服务打通关节,让购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当然,“一票难求”最根本的肇始,依然还是供需矛盾——铁路运力无法运输当下乘坐火车的人群。而供需的巨大落差,显然不仅是简单增加铁路运力那么简单的问题,还更需要铁路系统各个区域之间,乃至公路、水路、航空等各个交通领域之间相互协调均衡,使公共交通资源得到最大最合理的配置。如此,才能让置身乡愁中的人们,找到通往故乡的路途,快速尊严地回家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