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政热点:议政建言当谋民生福祉

时政热点:议政建言当谋民生福祉

A+ A- 2012-01-11 09:47  |  华图网校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近来,各地“两会”陆续召开。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聚焦于地方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是各地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从总的情况看,数量众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参在点子上、议政议在关键处”,将关注点聚焦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参政议政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不过,观察各地“两会”,过去并不鲜见的与会者“不作为、少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过于粗糙,经不起推敲,雷人的发言引发舆论激烈争议。

  比如,某地一位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通过大力度拆违行动,增加外来人口的居住成本,让他们“无地可住而不得不离开”;又如,某地一位人大代表宣称被“溺爱的百姓也可能比较刁民”,从而引来各种质疑声。遗憾的是,诸如此类的议政与建言在各地“两会”上,从来不是稀缺品。

  无疑,上述这位委员的提案着实不妥。地方治安当中出现一些问题,或与外来人口数量的增加不无关系,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化地驱赶外地人。如此画地为牢的思维,明显背离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那位代表的“刁民”说,颇有居高临下的指责口吻,而不是从公民理念出发——谁能说明白此语境中所谓“溺爱”与“刁民”之意?谁有权力将公民对自身权利的合法维护行为视为“刁民”之举?

  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负有履行参政议政之大责,有职必有责,有责必履职。代表与委员们来自于不同领域、不同岗位,观点意见不一致,甚至有交锋,再正常不过。某种意义上,各级“两会”也是一个表达不同利益诉求的平台,有利益博弈亦属正常。但即便会议中有观点的分歧,有利益的博弈,也要讲前提,也要有共识。

  这里的前提与共识,即“两会”作为一个政治议事平台,目标是为民谋福祉。公共事务,涉及方方面面,关系每个公民的利益。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可从各自角度去做阐述,但主题与目标不能偏离。一个严肃的政治论坛,不是个人的“秀场”,当拒绝心血来潮的随意发言,当拒绝背离基本价值理念的不妥言论。

  一个有质量的“两会”,关键在于提案议案的质量,在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发言质量,将问题议透,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两会”是开放的平台,唯有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质量得到提升,后续的行动才更有基础。坦率地说,近些年中,一些提案议案质量不高的现象不少见,个别与会者在会上大谈雷人之语,实在与其身份不相符合。

  提升“两会”的质量,至少需要两个层面的努力:一是履行职责、参政议政者愿说真话,敢说实话;二是他们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水平也需要继续提升。前者是个态度问题,后者是个能力问题。如果缺少为民服务的态度,则很可能会说空话、套话;如果履行职责、参政议政能力不足,则恐怕会有心无力。个别委员、代表上了“两会”,才“临时抱佛脚”,在电脑上赶制提案议案,这样的建言又有多少价值?这样的委员、代表上了“两会”,又怎会不辜负民众的期望?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复杂艰难的形势中。不同的地方,当然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从经济形势来说,2012年将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从社会角度来看,各类矛盾、冲突正值高发期。当经济方面的挑战与社会领域的矛盾碰撞在一起时,各地主事者的压力与挑战亦是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从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角度而言,责任更显重大。每个特定阶段,均有着重点,均有不同的关键词。各地“两会”的与会者应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分配的公正等角度出发,更多思考关乎时代脉搏的难题。尤其是对于个别的代表与委员来说,走进基层,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是必修的功课,而不是敷衍了事,随意发言。否则,不当的言论不仅伤害自身形象,更会浪费资源,耽误政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