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限塑令”为何变成“吸金咒”

时事评点:“限塑令”为何变成“吸金咒”

A+ A- 2012-01-12 16:21  |  新浪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2008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限塑令到现在已经3年多了,根据广州市工商局公布的数字,全市开出的罚单一共才4万元,是不是太轻了?”在政府部门咨询服务活动现场,广州市政协委员董文专门来到市工商局的咨询台前,了解广州治理白色污染的情况。(据1月6日《广州日报》)

  3年才罚款4万元,而且市场上一直在“有偿”使用塑料袋,显然“限塑令”并未凑效。实际上,广州每天要消耗掉1000多万个塑料袋,白色污染不因为有了限塑令就得到缓解,不得不引起反思。

  国家要求商品零售场所有不标明塑料购物袋价格,向消费者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袋等行为之一的,将受到最高1万元的罚款。问题的关键是,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漏洞,到底谁来处罚怎么处罚?由于应对措施不力,导致仍然有大量的小摊贩免费提供或推销塑料袋(甚至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对于大量的小摊贩,是否有过处罚,如何处罚?

  我们知道,使用塑料袋已经是消费者的习惯行为。首先,即使花钱购买,一个袋子几毛钱甚至几块钱,人们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其次,消费者并不是每次去购物都随身带着购物袋(如环保袋)出门,大多数人回家途中随便购物。最后,消费者缺乏环保意识,多数消费者根本没意识到带环保袋购物,这样就助长了塑料袋的使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限塑令要求商店不能无偿提供塑料袋,这恰好为商店变相地提供了一条生财之道,商家、塑料生产商和批发商也笑了。试想,原本低廉的塑料袋自从有了限塑令,价格不降反而飙升,低于一分钱的袋子批发价也升至不低于1毛钱,需求量也不见得减少。笔者有一个从事塑料袋生意的亲戚,他们坦言有了限塑令,生意不差反而比以前更好,这种逆淘汰的条例根本无法禁止塑料袋的使用,反而增加了塑料袋行业的利润,居于塑料袋产业链的人为此趋之若鹜。

  有调查显示,“限塑令”执行最薄弱的地方是集贸市场,兰州、郑州、成都、广州几个城市的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执行率仅有20%至40%,而且 “限塑令”后反弹趋势,原因是:个体商贩执行得没有动力,市场监管不完善,生产、销售塑料袋的源头没有得到根本控制,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

  不难理解的是,有需求就有生产,塑料袋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巨大的,这就是生产的动力。管理部门要想管住塑料袋使用只能从生产源头上下功夫,必须提高执法力度,限制生产而且规定用途,而不是笼统地引诱消费者使用并且将使用成本嫁移到消费者头上。如果市场无塑料袋,消费者哪能使用?这就必然形成背着环保袋购物的习惯,就像台湾地区餐饮业,有点社会责任感的餐馆都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消费者出门就餐带着自己的家当,卫生且不污染环境,消费者逐渐形成环保与健康的理念后,他们也乐意带着个人餐具就餐,因而限塑可以借鉴一下。

  可以说,广州乃至全国限塑,方向错了。要解决目前“限塑令”所面临的困境,不能只盯着重罚这常规的行政手段,必须做得:第一,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第二,政府职能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大力开展攻关,研究和开发塑料袋的替代品,增加消费者的使用便利性,这样才能收到治本之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