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武则天墓的文化保护不能靠“挖”

时事评点:武则天墓的文化保护不能靠“挖”

A+ A- 2012-01-13 11:05  |  重庆时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近日,有关专家透露,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再次研究是否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的文物遗迹。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1月12日《济南日报》)

  围绕武则天墓的争议,表面看起来是“挖”与“不挖”的观点对立,实际上牵涉到更深层次的命题——究竟是用来挖的还是用来保护的。可能各相关部门以及力主“挖”武则天墓的专家会说,这并非商业性质的挖宝,或者非法盗墓,而是大规模考古勘探,是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及保护。可是,文化保护有多元化的路径,挖掘条件不成熟深藏于地下等待未来是一种,勘探后将文物用于研究,或者陈列于展览馆供民众参观也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就是,为什么后一种看似正常的方式,会遭到那么多非议。

  这不能怪民众神经敏感脆弱,而要归咎于此前曝光的一系列故宫事件。无论是被工作人员不经意打碎的文物,还是有关故宫将部分文物当做员工福利发放的传闻,都证明了以故宫为标志的现今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存在诸多漏洞。而近年来某些地方为了所谓开发利用而过度开发文化资源,上演了类似争抢“西门庆故乡、N个刘备家乡”之类的闹剧,更加剧了民众对于地方文化保护的反向心理。

  文化保护体系的不公开透明、监守自盗丑闻的频繁披露、地方文化保护商业化带来的一地鸡毛,最终在武则天墓的争议中再次显现——公众怀疑武则天墓勘探行为是打着保护旗号下的地方谋利,担忧文物即使被成功勘探出来,则会在博物馆沦为灰尘满面的破旧,甚至折现为商品价值流入某些人的腰包……

  武则天墓的文化保护不能靠“挖”,有关部门必须直面并解决公众疑虑,将文化保护体系的改革诚意及细化举措充分展现出来,才能真正获得民意信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