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变身”三部曲

一个大学生“村官”的“变身”三部曲

A+ A- 2012-01-16 14:12  |  新华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再往前走一个路口就到了,我就站在路边,已经看到你们的车了。”按照电话里的“遥控”指挥,穿过一条晒满了金黄色玉米的乡间小路,记者终于见到了此次的采访对象——温振。

  1986年出生的温振,因为受焦裕禄精神的感召,大学毕业后自愿来到河南兰考县仪封乡胡寨村,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3年时间过去,村民眼里的温振,由陌生到熟悉,而他也悄然完成了从“大学生”、“村干部”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

  “仪封乡在兰考的东南方向,我们村又在仪封乡的东南角。全村206户,1006口人……”在走向村部的路上,刚下车的记者尚未来得及提问,温振已经开始如数家珍地介绍村情了。

  1米85的身高,600度的近视眼镜,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尽管手上戴着一双已经灰黑的白手套,下身穿着一条有些褪色的迷彩裤,但如果不是置身周边的环境,还是很难把眼前的温振和校园里的那些大学生区分开。

  “这里离县城近,农民种菜的比较少,2008年5月我过来后多方考察,觉得比较适合发展冬暖式大棚蔬菜。”温振说,“但是跟农民打交道不能光靠嘴说,要让他见到成效,所以我们走的是示范带动的路子。”

  在温振的带领下,村里当年投资21万元建了4个大棚,每个大棚收入3万元;2009年,大棚数量一下子增至24个。建棚时没找专业施工队,捆钢丝、架竹竿,全是人工完成,最终节省了10多万元成本,但温振却瘦了10来斤。

  就在大家满怀憧憬之时,一场罕见雪灾不期而至,大棚被压塌,塑料薄膜被刮烂,即将移栽的瓜苗被大批冻死。原本“想松口气”的温振此时“急得直上火”,嘴上起了好几个水泡。

  车到山前,只有咬牙坚持。大雪过后,当年的蔬菜价格特别好,每个棚的收入仍在2万元左右。种菜的人多了,胡寨村又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

  然而和引入大棚蔬菜相比,最让温振有成就感的,却是自己从一个陌生的“外人”逐渐被村民接纳,变成了“村里人”。

  “刚来村里时,孩子们怕生,见了我都躲;后来有点熟的村民见面会主动打招呼,但喊的是‘领导’或‘支书’。”温振说,“现在大家真正把我当成了自己人,有事就主动找过来,比如帮孩子补习英语、了解家电下乡政策等等,称呼也有了明显变化,直接叫‘振儿’。”

  由于是家中独子,加上自小在城郊长大,并没有太多乡下生活经历,刚进村时,温振着实吃了不少苦头。第一次浇地,就弄得浑身是水。

  因为现实比事先预想的困难得多,温振一度产生过动摇思想。

  “2009年,一个开公司的朋友让我过去,给的待遇很有诱惑力,我连着3天没睡好觉,一到晚上,就躺在刚建好的大棚上看星星。”

  纠结过后,温振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2011年5月,当初进村的3年合同到期,他又悄悄地续签了3年。

  “同学开玩笑,说我是‘两腿一插,在农村生根发芽’。

  我想真正让我留下来的,还是这里的事业。蔬菜大棚刚刚起步,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半道走人我会有负罪感。”

  采访结束,温振将记者一直送到路口。分别时,他指着身后那一片白色的蔬菜大棚说:“今后有机会多来村里看看,现在正在移栽幼苗,赶到冬天再过来,外面一片枯黄,棚里满眼翠绿,美得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