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要治理污染而不是转移污染

时事评点:要治理污染而不是转移污染

A+ A- 2012-01-17 10:24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大局角度看,转移污染显然不是办法,唯一的出路是治理污染

  PM2.5成为热门词汇,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在北京市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纷纷为如何改善首都空气质量建言献策。毛大庆委员认为,低端产业不能一迁了之,“如果低端产业迁移到周边地区,看似杜绝了污染,但是它们在周边产生的污染物,仍然会倒灌回这个城市”。(1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毛大庆委员的一席话,道出了目前在环境治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经济较发达地区纷纷将污染企业“赶”走,但这些污染企业并没有死掉,而是沿着从东部向西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较发达地区到内陆欠发达地区的路径不断迁移,向老少边穷地区高歌猛进。在“宁可毒死,不能穷死”的唯GDP政绩思维下,这些被淘汰的污染企业甚至成了“香饽饽”,吸引经济欠发达地区前来招商,于是,一些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反而逐渐成了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这种“污染大转移”现象令人忧虑,毕竟,我们头顶着同一片天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同样会“倒灌”回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则不仅危害农民的生产生活,而且会危害城里人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

  在人们的印象中,污染企业就是浑身发黑、发臭的企业,在提倡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今天,把污染企业淘汰掉、赶出去似乎是保护环境的最便捷方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污染企业其实也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须——我们讨厌这些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却需要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炼油厂、化肥厂、造纸厂所生产的汽油、化肥、纸张,没有哪一样不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也就是说,我们在对污染企业“人人喊打”的同时,却在每时每刻享受着污染企业所提供的产品。

  因此,对于污染企业和所谓的“低端产业”,我们不能简单地淘汰之,而是要着眼于控制、治理其污染,避免其弊而享受其利。实际上,在技术方面,我们早已具备了对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其排污量、控制其污染指标的能力,关键是我们的政策和措施,是否真的让污染企业感受到了压力,迫使他们自觉加大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自然有条件淘汰污染企业,先从市中心区淘汰到郊区,再从郊区淘汰到外地。可是,既然污染企业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必需,既然污染企业不可能销声匿迹,而又不升级换代,那么淘汰来淘汰去,污染企业最终会被淘汰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去。这种步步淘汰的景象,让人想起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将大量污染企业淘汰到中国来,将大量“夕阳工业”搬到中国来的情景。在国与国之间,我们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优势“欺负”不发达国家,那么在一个国家的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较发达地区将污染企业“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减少本地区污染的情况下,依然享受着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企业提供的产品,这是否也意味着一种不平等?而且,如前所述,污染恶果最终仍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循环“倒灌”回城市、发达地区。

  所以,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大局角度看,转移污染显然不是办法,唯一的出路是治理污染。不管是对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还是对其污染指标进行有效监控,大城市、经济较发达地区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治理污染而不是转移污染,这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而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也不应该将污染企业、环境污染这个沉重的“包袱”甩给经济欠发达地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