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点评:新闻发言人制度理当有所建树

点评:新闻发言人制度理当有所建树

A+ A- 2012-01-22 12:17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人们熟知的常理,“应”在新闻发言人身上就是,没有第一手的详细信息这个“米”,肯定做不好向社会公众发言这顿“饭”。“无米之炊”带来的结果就是徒贻人笑,闹出“反正我是信了”一类的尴尬事,给事件的进一步处置造成被动。

  不知情也发言,固然与一些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有一定关系,但从根上来说,还是与体制机制不完善有关。国新办主任王晨最近即指出,要从体制机制上来解决这个问题,认为应当要求新闻发言人必须在处置突发敏感事件一线,成为其中重要的成员,“把信息收集、新闻发布同处置突发事件一同布置、一同了解”。这的确有助于从制度上为新闻发言人解决“巧妇强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新闻发言人不在场?说到底还是在极少数的领导干部眼里,新闻发言人一类的角儿,主要是在外围“灭火”的,不需要纳入事件处置的核心圈。一旦某一事件引起舆论热议,立马要求搞宣传工作的人去搞定,让新闻发言人去面对媒体。此时,他们所知和公众所知其实差不了多少,又如何能发言服众?正如记者不在现场,写出来的新闻便是道听途说、胡编乱抄,新闻发言人不到第一现场,说出来的话往往就会文不对题、答非所问、隔靴搔痒。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新闻发言已成为领导干部推进公共治理的重要一环,发言效果往往决定了公共治理的效果。你的发言不好,自媒体们就自发言,生质疑,寡信任。因而,搞宣传、做发言的人担负的“舆论引导”责任尤其重要,他们如果说不好,公众就不会满意。要想让他们的发言有分量,有听众,首先就要让他们全面知情,参与决策和处置的全过程,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怎么说才说得好说得巧考验的是发言人的真功夫,但让他们有东西可说则不是新闻发言人自己所能决定的,而是主要领导者要着重考虑的,是决策和处置制度等设计要纳入的。因而,要建树这样的制度,关键在于一些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新闻传播素养,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审视新闻发言。

  重视新闻发言,即是重视媒体公众。没到现场,不了解事件情况就让发言人发言,说到底是一种应付,这会让公众感觉到被轻视和戏弄。要求新闻发言人必须站在突发事件第一线,深入调查情况,准确发布信息,才是对媒体公众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自媒体时代,人人心思眼力如刀,只能受得起这把“刀”细致入微的解剖,才能赢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事件的处置也才会赢得主动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