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赵本山退出,春晚还能剩下什么
1月19日下午,龙年央视春晚剧组发布声明,由于赵本山身体极度疲惫,状态欠佳,将惜别今年春晚舞台。赵本山1990年首次参加春晚,除了1994年以外,均出席历年春晚,成为近年来中国除夕夜晚的最大笑星。
赵本山因病突然退出春晚,向公众传递出极其复杂的情感元素——愕然、沮丧、担忧、痛苦、祈愿、失望、期待……。这一切,都交织缠绕在不同人的心头。没有什么比生命健康更重要,我们当然希望暂时离开春晚舞台的赵本山能够早日康复。而对于失去赵本山的春晚来说,现在,这顿“文化年夜饭”,到底又会散发出怎样的味道呢?
这些年春晚饱经批评,这是因为,春晚越发弥散着强烈的馊味,早就到了应该进行价值重新梳理的时候了。总体而言,构成春晚异化的,有两大原因。一是春晚在过度媚权中彻底成为一种国家桃花源。在国家意识过度泛化之中,春晚文化价值过于逼仄单一,落入程式化的狂欢套路,表现出过于强烈讨好主流话语的媚权意识,未能真正尊重公众的精神世界,缺乏公共责任担当意识;二是春晚在过度趋利媚俗中丧失起码的文化尊严,沦为央视以及某些文化主体及其背后利益集团的捞钱工具,甚至成为某种文化污染的重要平台。不必讳言,赵本山就是代表第二种春晚问题的焦点人物。
本来,春晚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文化平台,要想真正传播健康而坚实的文化,最基本的底线,其实也就是要做到既不媚权,也不媚俗,尊重共同价值,尊重个体心灵。问题是,许多年来,春晚始终无法正视自身存在的价值错位,根本不能让人感受到应有的文化气度,只知道过度沉醉在歌舞升平、庆功犒赏的狂欢之中,只知道在过度媚俗中忽视民意的智慧与情感。诚然,我们不应简单否定春晚本身应该包含着强大的喜庆性与娱乐性,但真正有价值力量的文化,又绝对不是靠制造某种盛世幻象来产生的,也不可能靠疯狂逐利来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公众鄙薄春晚、远离春晚甚至抵制春晚,说到底,也都聚焦在对春晚的文化品格与思想价值不认同之上。
失去对春晚价值的认同,很多人之所以还愿把目光盯着春晚荧屏之上,也就只在于享受一时的娱乐性了。而赵本山恰恰就是传递笑声最多的春晚明星。现在,他从春晚的头把交椅上退身而去,无疑意味着春晚娱乐性的力量将极度消减。其实,赵本山展示的过度媚俗,特别是以“忽悠调侃”的方式戏弄社会底层,这些年也不断遭受批评。只不过,媚俗作为文化现象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毕竟,在一个社会分层与文化多元的年代,自由享受文化娱乐是公众的权利,当很多人在茶余饭后说些“黄段子”都能成为一种社会真实,身处央视庙堂之上的赵本山,自然也可以冠冕堂皇地影响一代人的文化娱乐方式,甚至改造了很多民众的人格。
赵本山的确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星,他退出春晚对很多观众来说,的确也算是一种损失,但我们认为,这也是春晚进行文化价值重建的契机。赵本山的缺席,要想让多年来在“权力、利益与娱乐”联姻中的“文化年夜饭”,不再只剩下浓重的腐气与铜臭味,就需要央视春晚能够在价值扭曲与过度逐利中及时自省。其实,在一个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如果可以打破某种话语权的垄断,今天的中国绝对可以产生比赵本山更受观众喜欢的明星,他可以既有娱乐性,也有公共性,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公共文化力量,进行更加符合人类文明与先进价值的文化传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