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公共表达伦理何以匮乏至此

时事评点:公共表达伦理何以匮乏至此

A+ A- 2012-02-03 17:59  |  腾讯评论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孔庆东事件及香港媒体反内地孕妇广告事件,已经清楚地表明,粗野的语言根本无助于辨析任何问题,在粗野言辞所构筑的话语场中,也根本不可能达成什么共识。

  最近的微博似乎陷入狂热之中:先是方舟子等质疑韩寒作品由人代笔,质疑韩寒的人中也有被挖出有抄袭之嫌的。孔庆东针对香港人发出不当言论,引发港人强烈不满,网上一片骂声,其中也有令人大跌眼镜的“揭露孔氏隐私”的文章。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香港某媒体竟登出广告,以蝗虫比喻在港生育的内地孕妇。

  凡此种种没有底线而丑恶的言辞,及其背后蠢蠢欲动的相互不尊重,不宽容,甚至仇恨,清晰地呈现当代国民德性之匮乏,具体而言是公共表达伦理之匮乏。这个被很多引以为自豪的信息时代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很多人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本德行,就通过道听途说而形成满肚子的意见。并且,因为有一种真理在握的自信而急于表达,他们以最为粗野的语言,对着各种各样的事务,匆匆忙忙地宣告自以为是的真理。

  这些表达者似乎从不顾忌自己的表达是否会伤害别人,因为他们缺乏人之为人的底线道德自觉:仁。仁让人相互尊重,也避免相互伤害,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古圣贤特别注意言语表达之遣词、语气,实在是因为,言辞是人际交往的最重要工具。曾子所说之“出辞气”,既包括私生活领域各种场合的言语表达,也包括公共表达之礼仪。在这两个领域,各方辞气得当与否,对于共同体能否维持其秩序,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孔庆东事件及香港媒体反内地孕妇广告事件,已经清楚地表明,粗野的语言根本无助于辨析任何问题,在粗野言辞所构筑的话语场中,也根本不可能达成什么共识。相反,哪怕双方都在表达真理,这样的语言只会扩大分歧,制造怨恨、仇恨,撕裂本来存在的共同体。最终,公共空间所剩下的惟有一地鸡毛。

  当然,言为心声,言辞的粗鄙显示的是心灵的蛮荒。近来种种事件表明,这种心灵的蛮荒是普遍的。最让人震惊的是,一些具有公共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言辞之粗野、心灵之蛮荒,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与粉丝相互激励,他们彼此之间也相互激发,而共同向下堕落,让诸多“神话”破灭。

  这不是什么国民性问题,而是文化断裂、教育失败、教化空虚、利益至上侵蚀的必然结果。虽然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四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将其扩充而为仁、义、礼、智四德,这需要教化,需要风俗之约束,需要君子之表率。

  因此,光是对着公共空间呼吁言辞之德行是没有用的。中国社会需要文化的自觉,需要重温圣贤的教诲,思考如何做个好人,做个好公民。而掌握着巨大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尤当深刻地反省,在这个大转型时代,自己怎样做,对于公序良俗之形成和维护,才可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