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点评:推进“科技兴农”,远离西瓜“爆炸”

点评:推进“科技兴农”,远离西瓜“爆炸”

A+ A- 2012-02-06 10:23  |  人民网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个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政策主题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引起了广泛关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来说,其重要性,正如今年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科技力量可谓居功至伟,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了53.5%,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新品种、新技术、新农具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激活了农村大地的生产潜力。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由“靠天吃饭”、“经验种田”的传统发展模式,向科技种田、科学种养的现代发展模式转型,耕地、淡水、生态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更加迫切要求走“科技兴农”之路,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农业发展的普遍经验。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然而,科技力量再伟大、科技创新再神奇,必须源于人的认识、创造与运用。“科技兴农”,不仅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以深厚的农村科学土壤为基础,需要广大农民、农村科技工作者去耕耘落实。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不高,人才支撑强不强、科技力量多不多,将从根本上决定“科技兴农”战略的成败。

  从现实问题来看,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瓶颈、素质短板越来越凸显。许多农民的科学常识还很缺乏,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业人才总量不足,乡镇基层农技力量薄弱,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农技服务跟不上。无论是作为农业生产“一把手”的农民,还是作为推广应用“二传手”的农技人员,在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善用则造福,反之则有害,这取决于人的素质和实践。因为种植方式不当诱发农作物病虫害,滥施化肥、滥用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沙化,通过“农药洗浴”出来的小黄瓜、绿叶菜令人闻之色变,超量使用膨大剂带来西瓜“爆炸”恐慌……透视近年来有关农业科技的一些社会热点,不难发现,劳动力素质往往决定了科技应用的成效。科技手段的滥用、误用,不仅损害了农产品品质,影响农民增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有鉴于此,今年一号文件的一个政策重点就是注重培育农村科技力量、增强农业基层推广体系的能力。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的政策,给“七站八所”的农技人员吃了“定心丸”,带来了新希望。发展农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等一系列举措,也将从各个层面撬动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农村科技队伍的壮大。

  这些政策着力点,都打中了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难点与痛点,但能否把好政策、好文件化为农业发展的新成果,还考验着各地各部门的执行力。如何让科学精神高扬、科技力量扎根、科技威力彰显,需要政府部门、数亿农民和上百万农技人员共同为“希望的田野”描绘走向未来的科技创新蓝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