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图网校 > 公务员动态 >  时事评点:方舟子吞下“有毒的种子”

时事评点:方舟子吞下“有毒的种子”

A+ A- 2012-02-06 10:58  |  重庆时报  |  责编:管理员 评论 点击收藏
0

  近日,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称:方舟子《大象为什么不长毛》一书中剽窃了他人的图表,更有明显的翻译错误,文中把描述人种肤色深浅的dark、light译成夜晚、白天。(2月5日《齐鲁晚报》)

  我以为,对于指向方舟子的抄袭指责,大可不必幸灾乐祸。指向方舟子的抄袭指责,本质是其过度工具理性失败的体现。当方舟子越来越偏执与过度沉湎于自己的工具理性中,他吞下的“有毒的种子”也必将生长出误伤自己的结果。

  这并不是诛心之论,作为批评者,方舟子是值得尊敬的。但随着方舟子职业批评生涯的推进,显然已经过度执拗于某种“工具理性”,这一点在“韩方论战”的过程中表现得尤甚:即偏执地相信自己分析方法与逻辑方式的“理性”,采用一些对比与论证的方式,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也要质疑他人代笔。

  真话永远是民众所期待的,但过度的工具理性只能衍生出负面的效应。具体到“韩方论战”的前前后后,尽管有观察者说“这是场没有输者的论战”,但方舟子显然稍输一筹。无具体证据批评下的公共形象隐性受损姑且不说,他所信奉的“工具理性”,其批评理念也开始展现出短板。此番质疑,也正是他酿过的苦酒:你用“逻辑”简单地分析出韩寒请人代笔,那么我随便在你书中找几个谬误,也可指责你抄袭。

  当方舟子吞下“过度工具理性”的有毒种子时,他就可能遭遇“误伤”——这虽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却并非方舟子所需要承担的代价。因此,倘若说方舟子被指抄袭是“韩方论战”尾声中的一个花絮,它提请关注的,仍是需被清晰界定的问题:批评者如何把握自己的批评自由与批评自律?如何在社会总体增量收益的前提下,享有言论自由,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正义的进步?如果这一切有着完美的厘清,那么闹剧性的“方舟子抄袭”就不会出现,即便出现,也徒具围观价值罢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