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贫困县为何更喜欢“特供领导”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目前正在全力打造一项“天字号项目”。计划投资61.3亿元、规划面积2456公顷,建设2.4万个温室大棚,预期产业格局年创效益50亿元,吸纳近6万就业人员。当地政府将其定性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民生工程”。当地人认为,这样一个工程“是给领导参观用的”。(2月6日《中国青年报》)
一项惠民工程,如何在官与民之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如大家解读的那样,供领导参观的果蔬基地,虽是惠民工程,却很少涉及民生的考量。惠民工程只作为当地领导政绩的形象,给上级领导看,背后无非是假老百姓之名的“政治作秀”。它已经失去了民生主题,事实上与老百姓已经无关。
对于2011年财政收入还不到3亿元的贫困县来说,一下子拿出18个亿建果菜基地,用百万别墅当“种子商店”,背后的奢华与大手笔,与湖南新邵县“庆祝荣获贫困县”的思维类似,都需引人注意。
近些年贫困县与高尔夫、别墅、明星、白宫等奢华字眼联系频繁,公众舆论的关注度也益发强烈。而奢华决策背后,需穿越层层审批防火墙,而操作中的GDP政绩标准、民生考量游离、官员腐败等现象交错,让事实益发雾里看花。
在当今的执政体系中,县级是关键的一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县级领导的决策关系一方经济发展和民生稳定。贫困县的领导更应是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而不应是大搞“形象工程”的扰民者。
发人深省的是,越是贫困县,越喜欢显富摆阔大搞“形象工程”,贫困县越贫困,越不惜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大上特上“形象工程”。他们之所以近乎疯狂地热衷于“形象工程”,无非是人为地制造亮点和轰动效应,以作为当地领导者升迁的政治资本。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竟酝酿一项61.3亿元的“惠民”工程,却成了仅供领导观看的败家工程,让世人拍案惊奇。贫穷其实并不可怕,民生方面的大手笔与奢华也未必不可行。但当贫穷遭遇奢华,民生福祉让路给领导特供,这种奢华就变得可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