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点:北京文化发展的“屏”民化
文化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优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实践证明,无论通过何种载体,采用何种形式,文化的传播必须做到接地气、得民心,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方能不断传承发展。在这一点上,北京的“屏”民化建设,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一是“屏”量多,硬件建设接地气。
这主要是说的是北京的影院发展和移动电视终端建设。据统计,北京影院银幕七年多增长十多倍,北京市现拥有电影院线13条,电影院102家,电影银幕近600块,人均银幕数约3.4万人一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均在全国领先,与东京、巴黎、伦敦等大城市持平。2010年北京移动电视更是在车辆终端更新屏幕1.2万块,城市电视全年新增800块屏幕,领先于全国。对咱们百姓而言,电影院线建设的“屏”民化,让电影票不再高高在上,将咱们观影变得更轻松,而公交、地铁等移动电视的增加,更是让咱们出行少了几分乏味,多了几分精彩,让出行中添了一道流动的风景。
二是“屏”精彩,影视作品引眼球。
光“屏”的数量多还不行,关键是放的东西还得有人买账。如何让电视荧屏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广电总局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要求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笔者以为这是好事,形态雷同、格调不高的电视栏目,实在让我没法陪着老人孩子一起其乐融融观看。以往我们总是热衷于《阿甘正传》、《勇敢的心》、《越狱》等国外影视大片,对国内的电影电视则打不起精神。而殊不知,像《阿甘正传》、《勇敢的心》、《越狱》这样的片子,恰恰是美国的主旋律影片。这让我们在感到惭愧的同时,也对人家的拍摄水平感到羡慕嫉妒恨。而平心而论,近年来国产影视的拍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些优秀的银幕作品一改以往主旋律影片脸谱化、说教式的拍摄方式,以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和美轮美奂的艺术渲染脱颖而出,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如在北京乃至全国上映的《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片票房屡创新高,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潜伏》、《黎明之前》、《铁梨花》等优秀电视作品的收视率始终居高不下,这些影视作品在弘扬主旋律文化的同时,牢牢的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应该说着实对得起北京的屏幕建设。
三是“屏”互动,微博发展牵人心。
除了上面说的银屏,这些年,随着3G网络的普及发展,使得电脑屏、手机屏也有了新的色彩。微博客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其影响之大、传播之快、操作之灵活,让人们在方寸屏间就能传递信息和文化,使小屏幕成为文化的新据点。任何一个新闻事件或是文化事件都能引发在微博客上的广泛关注,如仅在腾讯微博对小悦悦事件和道德的反思近日就达到了500余万条,微博的应用率和影响力可见一斑。正是看到了微博客的强大的文化载体作用,我们的政府也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无论是政府号召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运用微博服务社会,还是北京故宫等服务机构微博的相继开通,都得到群众非常不错的反响。因此,我们的政府和管理者应当再接再厉,通过微博这一平台,让加强服务、传播文化的“屏”更加亮丽。
以上三点,看似有些牵强附会,但却是我的对北京乃至全国屏幕文化发展的切身感受。近日,中央和北京市都提出了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感觉,就北京而言,绝对有这个自信。也许有人会问,你凭什么自信?不说别的,仅仅上述三点,就“屏”这么自信!
发表评论